图为德云女孩的折扇。
图为曹先生介绍他家展示柜里摆满的女儿收藏的“德云周边”产品。本版照片 伊健摄
天津北方网讯:相声这门艺术起源于北京,第一滴血5 野蛮追击繁荣于天津。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手绢,台上的演员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的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绝。天津的观众爱相声、懂相声,更重要的是天津观众热情,能捧角儿也会捧角儿。多少相声名家与天津都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或生长在天津,或学艺在天津,或是经历了曲艺之乡的浸染,一步步走上了全国各地的舞台。
今天,我们暂且不说相声演员,单单说说天津的相声观众。
印象中的相声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闲暇时他们浸在茶园里,听听相声,乐和乐和。但随着一些新生代相声演员崭露头角,他们的粉丝群开始聚合,人们发现听相声、评书、京剧、戏曲的观众和粉丝群体的年龄层在大幅降低。这其中颇有名气的当数“德云女孩”,她们青睐新生代演员的颜值,更欣赏他们的艺术。
这些演员不仅收获了年青一代的粉丝群体,也同时收获了很多“大妈”的欢心。有些大妈就说:“闲时听听张云雷的节目,听着他有滋有味的唱腔,就感觉舒坦……”
在流量风行的年代,粉丝们如何看待明星?“粉丝”从明星身上能够获取什么?年轻的粉丝们如何理性追星?大妈们对年轻的相声演员又抱有怎样的态度?记者为此特地一探究竟。
德云女孩 追星的参与感增强
笑笑今年10岁了,斩魂配置要求暑假过后就要上五年级了。小姑娘有些腼腆,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透着灵气儿。这不,暑假生活开始了,小姑娘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听相声了。
笑笑从8岁开始听德云社的相声,从此就对传统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唱的那些曲韵悠扬的小曲小调,她总是翻来覆去地听。有些词句意义生涩,自己暂时无法理解;有些唱腔颇有难度,她还是有模有样地模仿着。说着话,笑笑带着记者走进她的书房,书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德云周边”产品,有书籍、折扇、水杯……再看看她的文具,从笔袋到书包,都是德云社演员的卡通形象,包括几次走进德云社现场听相声,她都把门票一一收藏起来。
笑笑指着其中一张门票告诉记者:“这是今年儿童节爸爸带我去德云社听相声的门票,同学们听说后都特别羡慕我。”在和笑笑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在笑笑的班级里,喜欢传统曲艺演员的远不止她一位,同学们都认为追星的最高境界,就是坐在小茶馆里看着自己喜爱的明星现场说相声。
笑笑的爸爸曹先生告诉记者:“对于孩子喜欢相声演员,进而对传统曲艺表演充满浓厚兴趣,叶锦添 流白我是赞同的。这刚好给了家长激励孩子学习进步的途径,几年下来,还是挺奏效的。”
在曹先生看来,他很理解自己的女儿。“我是‘80后’,可以说是第一代追星族。”曹先生跟记者解释,“我们那时喜欢的明星是刘德华、张学友等,女生们喜欢抄歌词、买贴纸。我记得当年为了买一盘正版磁带专辑,需要小伙伴们一起凑钱;还有,那时当我举着天津足球队球员的签名足球走进教室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比“80后”稍早的“70后”,他们也会有喜欢的歌曲、喜爱的明星,但碍于当年信息传播途径不够发达,真正能“追星”的并不多见。但“80后”不一样了,他们获取明星信息的渠道多了,能够买到的明星产品也丰富了,这才算是真正意义的“追星”。当有过追星经历的“80后”“90后”看待自己的孩子追星时,那种包容感会更加明显。
对比两代人追星的不同,曹先生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放在上世纪90年代,明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我们获知明星的信息虽然比以前丰富了,但也仅仅是通过报纸、杂志这类媒体。但现在我女儿可不一样了,她能够与明星实现网络互动,斧头帮杀戮可以近距离地与明星面对面交流。当她有了参与感,那种感触是非常强烈的。”
就拿观看德云社招收新学员的网络直播来说,这是笑笑每天写完作业后的奖励。她会在弹幕上询问问题,当演员回答时,女孩开心极了。再有,年轻父母有经济实力帮助女儿圆梦,他们能够带着孩子走进京津两地的德云社,现场听相声。这种与演员咫尺相对的距离,是曹先生年轻时不敢想的。
“今年的儿童节,我问女儿,爸爸送你什么礼物合适?”曹先生透露,“女儿说,她希望去听一场德云社的相声。”对于女儿的回答,曹先生既觉得是在意料之外,又感觉在意料之中。那些天,一家人开始在网上抢票,说什么也得圆了女儿的这一梦想。当女儿走进德云社,看到自己喜欢的那些相声演员就从她的身边走过,她反而腼腆起来了,表现得很淡然,依偎在爸爸的身边,对每一位演员的名字、作品如数家珍;但即使再喜欢这些演员,变成女友的那一天她也会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他们的表演。
曹先生表示:“说理性追星,这个理性的尺度应该由家长负责把控。”
比如用演员的表演功底鞭策自己的孩子,曹先生会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之所以他们能站在那里说相声,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那大段的贯口活儿,既要说得流畅,又得吐字清晰,没下功夫是说不下来的。”
正当记者和曹先生聊天时,笑笑坐在一旁,扇着折扇,听着相声,折扇上写着四个大字:德云女孩。
德云大妈 对“爱豆”默默“独爱”
在笑笑的大家庭中,爸爸和妈妈是她梦想的圆梦人,真正能够和她聊得来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姨奶奶。刘女士今年61岁,年轻时没有喜欢过哪个明星、演员,但从今年的春节过后,她猛不丁地喜欢上了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云雷,用刘女士自己的话说:“看他就像看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怎么看怎么喜欢。”
“春节时,孩子给我的手机里装了一款短视频软件,不经意间就刷到了张云雷的短视频作品。当时我的眼前一亮,这小伙子真是帅啊!”刘女士讲起自己追星的渊源,显得有些兴奋,她对记者说:“我发现这款软件真是神奇,我越喜欢看谁,它就越会不断地给我推送谁,像是琢磨透了我的心思。”
随着观看视频越来越多,刘女士也摸清了软件的“套路”,只要自己点赞过、评论过、关注过的内容,相关视频都会如潮水般推送到她的手机里。每次翻看到张云雷的相关视频,刘女士都会直接进入评论区,发现和她持相同观点的评论,她就会情不自禁地点个赞,以此表示“阅过”。
在老人的眼里,演员和她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刘女士思考了一阵:“像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般亲切。”
曹先生说起自己的老姨追星,还真有一段趣事。“那天,老姨来我家做客。我下班回家,家里开起了‘演唱会’,音响中播放着张云雷的《毓贞》,笑笑跟着唱,老姨陶醉地在那里听。”在曹先生看来,一老一小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们会就某一位明星、某一个作品展开讨论。当老人家听说又有新的节目上线时,便会主动去搜索、去观看,唯恐错过了“爱豆”(网络流行词,意为喜欢的明星)的新消息。
听到曹先生讲述这段趣事,刘女士说:“我发现听听张云雷的相声、歌曲,我的心情会变得舒畅。每天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打开软件去听他的节目,还会跟着他一起哼唱。”
笑笑这个年纪的粉丝,被称为“德云女孩”;而60多岁仍在追星的老人,则被冠以“德云大妈”“德云奶奶”等称呼。记者发现,“德云大妈”们很少对外“暴露身份”,大多都是默默地“独爱”。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对张云雷非常喜欢,但知道这件事的人仅仅限于家人;走出家门后她绝口不提,免得受到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老年人追星这件事,总会引起人们的一些议论。特别是近期被媒体曝光的大爷大妈们为了追星,出钱又出力;遭遇直播平台的一些假明星欺骗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对此,刘女士认为:“凡事都要有个度。我很少跟身边人说我喜欢张云雷这类事,担心因此而引起别人的非议。”
是什么原因让刘女士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情感投给一位年轻的明星呢?
刘女士自我剖析原因,她说:“退休之后,我赋闲在家。过去有孙女需要我带,根本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如今孙女上学了,儿子、儿媳每天都忙于工作,只剩下自己跟老伴在家,有大把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了,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啊!”而这一刻,这位年轻的明星无论从形象气质,还是艺术造诣,恰好迎合了老人的审美需求;网络短视频等软件又恰巧给了老人一个欣赏明星的平台。
老年人追星,其实很正常。只要崇尚有品质的生活,对感兴趣的事物有追求,无论何种年纪,向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人和事,谁不喜欢呢?就和看到花儿,人的心情会自然而然地变好是一样的道理。
观察 追星如何做到理性
无论是10岁的笑笑,还是61岁的刘女士,她们对明星的喜爱基本上张弛有度,做到了理性追星。但在当今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中老年人做出了疯狂追星、过度打赏等非理性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孩子们对明星的喜爱大多源于流量。流量明星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发展到近乎顶峰状态的一种商业娱乐模式,哪个明星的流量足、声量高,即会吸引一些年轻人的追捧。特别是在校生群体,他们每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进而容易相互影响。
据调查,当前中老年人追求的明星,大体可分为:对同时代中老年艺术家、明星的喜爱,这份喜爱就像“陈年老酒”,时光知味,愈久弥香;再有就是对时下当红明星的喜爱,因为这些明星的流量高、曝光率高,进而会引发爱好者形成一种心疼“隔辈人”般的情感;再有就是对网络主播的喜欢,无论是直播打赏还是带货就买,老人们出于对主播的“喜爱”,甚至不惜为此一掷千金。
正如一些向老年人兜售保健品的商家一样,如今很多商家都把中老年人群体视为“有钱有闲”的富矿,不惜大肆挖掘;而一些退休老人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和退休金,全都耗费在了追星这件事儿上,而留给自己的恐怕只是填补空虚。这边刚刚逃出“保健品”的狼窝,转眼之间又落入了“打赏族”的虎口。
记者采访的一老一小,显然属于“理性追星”的粉丝,能做到理性,还需要家庭中坚力量的监管。比如孩子追星,家长应该肩负起护航的责任,积极引导,借力打力,让孩子通过追星这件事能在学习、生活中有所收获;老年人追星,应该注重明星的品德和艺术造诣,作为子女应该多陪陪父母,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看管好自己的钱包。
采访结束前,记者询问笑笑一个问题:“舞台上的明星被视为‘爱豆’,那些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是不是偶像?”笑笑眨眨眼告诉记者:“他们是英雄。”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够让人看到,在少年的心中,偶像与英雄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有自己喜欢的演艺明星,但他们更崇尚英雄的伟大形象。(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