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夏日美景。
赵 威摄
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右)和老伴挂灯笼过大年。
史晟全摄
广东英德市连樟村村民与游客在村文化广场航拍新年合照。
邱炜民摄
连樟村中心村远眺。
练 璇摄
贫有百样,鲈鱼产于哪里困有千种。疆域辽阔的中国,区域情况千差万别,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这个时节,冀西依然寒风凛冽、天寒地冻,粤北却是绿意葱茏、气温回升。地处太行山区的骆驼湾,位于粤北山区的连樟村,在空间上相隔数千里,村容村貌各异,贫的原因、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6年多前,习大大总大大踏雪走进骆驼湾,盘腿坐在农家炕上访真贫;几个月前,总大大来到连樟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
重访这一南一北的普通山村,记者看到的不只是精准扶贫各有各的招、精准脱贫各有各的变,还有感恩奋进的共同心声,更有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坚定信心。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
多措并举促增收
本报记者 徐运平 张志锋
阜平县城向西40公里,盘旋进入太行山深处。昔日乡间小道变成宽阔街道,冰封的小河在阳光下正盼解冻,一路欢歌“牵”着骆驼湾。
“感恩共产党,感恩总大大!”“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走在村里新修的望京路、民心街上,励志的话语让人心热。
2012年12月29日,习大大总大大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次日一早,总大大踏着皑皑白雪,走进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当时全村608人,428人为贫困人口。
今年1月30日,记者再访骆驼湾,得知2017年村子已脱贫,眼下仅剩的3名扶贫对象也有了兜底保障。
昔日穷村咋样了?
整村脱贫住新居,好政策带来好福气
低矮的土房里黑黢黢的,屋顶吊着塑料布,稍不小心就碰落一身灰……这是骆驼湾农家6年前的样子。如今,村里仅保留一处老院,用来教育下一代。
相隔几十步,就是唐宗秀的新房子。这是一座新式太行山民居,小木格窗改成了保温美观的双层玻璃窗。老火盆“下岗”,新地暖登场,一摸地面热乎乎的。
住上新房,了却唐宗秀多年愁事。老房子仅60多平方米,灶台、柜子和火炕挤在一个屋,几乎没有下脚地方。4个成了家的女儿,以前都不敢同一天来拜年,只能轮流来。
2016年10月,新房扩大到90平方米。今年1月27日,小女儿带着孩子早早回娘家。老人一脸皱纹乐开花,“在北京的闺女也要回来,现在家里有地方住!”
“老房子是石头和土垒的,有的地方踹一脚就塌个窟窿。遇到大雨天,闺女们就打电话,催俺们出去避避,怕房子塌了。”唐宗秀说,“要不是政府补贴,俺这辈子哪有本事盖新房?”
当晚,老两口留记者住在新房,室外滴水成冰,屋里温暖如春。“过年的土豆粉、肉丝、豆腐都有了。”老人捂着嘴笑,“过去老想吃细米白面,现在天天吃,想吃肉是现成的,过几天还想换换口味吃玉米面。”
算算家里去年收入:土地流转金、养老金、打工种菜,共有2万多元。再看全村: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2017年增至4960元,整村脱贫;2018年达到6000元。
早起爬山往下一看,全村清一色新房,共277户。近年来,阜平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人口31850人,全县一半农村人口将住上新房。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3次到阜平调研脱贫攻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10.81万人降到目前的1.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4.4%降到6.93%,有望如期脱贫。”阜平县委大大刘靖说。
山村活力哪里来?
年轻人返乡创业,村两委强筋壮骨
“过去带着一家老小在外打工,挣多少花多少。后来回村里开办农家院,挣多少落多少!”骆驼湾村“80后”返乡青年李爱民,去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李爱民过去在北京一搬家公司打工,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媳妇第一次来骆驼湾就吃了苦头。早起出发,一路三次转车,到村时天已擦黑。女友穿着高跟鞋,踩着坑坑洼洼的碎石路,一步一颠进了家。
准岳母来村里“考察”,默默离开。几天后亲戚打来电话说妈妈病了,要女友赶紧回家。李爱民清楚:骆驼湾太穷了,人家怕女儿在山里受苦。女儿明白妈妈得的是“心病”,坚持留住这份感情,两人结婚后继续回北京打拼。2011年李爱民买了货车,当上小老板,日子有了起色。
如今,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村里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来打探,想借东风返乡创业。
李爱民卖掉货车,回到村里。2013年5月,他在返乡青年中第一批开起了农家院。生意越来越火,他贷款加盖两栋房。“过去媳妇就喜欢大城市,现在不想出去了。丈母娘每年也来住上一阵。”
2018年5月,骆驼湾村村委会换届,有想法、干劲足的李爱民当选为副主任。“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带领大伙,特别是回村的年轻人,撸起袖子加油干!”
昔日沉寂的山沟热闹起来,年轻人开着汽车回来了,有的开办农家院,有的种起香菇。几十个小伙比着干,其中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去年换届,3名60多岁的村干部“退休”,新进的都在38岁上下。
“村两委补充新鲜血液,规划发展产业,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龙泉关镇党委大大刘俊亮说。
持续增收靠什么?
精准发力育产业,群众致富有信心
骆驼湾村分红了!
这成了春节前当地最新的“头条”。脱贫才一年的小山村,哪来的红利?
2018年3月,帮扶骆驼湾的驻村工作队新队员进驻。来自河北省能源局的黄文忠,边走访边琢磨:骆驼湾脱贫了,群众怎样持续增收?年轻人返乡干什么?怎么留住乡村振兴生力军?
有产业,有收入,才能致富奔小康。工作队在和村干部反复合计后,决定利用社会捐助的50万元,成立村集体企业——骆驼湾实业发展公司,为村里养一只“会下蛋的母鸡”。
头三脚怎么踢?
当地有养黑猪的传统,一些农户分散养殖,经不起市场波动,忙活一年挣不到几个钱,公司决定发展规模养殖。
农户散养不赚钱,公司有什么金刚钻?黄文忠道:“我们先找买家,根据市场需要来养。”
“骆驼湾黑猪,每天早晨爬山遛弯,吃中草药,喝山泉水……”黄文忠把广告发到微信朋友圈,很快引起围观,不少人下单预订。
有了“下家”,实业公司购进50多头半大的猪仔,在山沟放养,去年底陆续出栏。屠宰后猪肉包装成礼盒,价钱是农户散养的两倍,很快卖空。
年底盘点,公司盈利10多万元。为提振大伙信心,今年1月22日,公司拿出部分盈利为村民分红。原本通知下午2点发钱,村民上午就聚到村委会,像赶集一样。
一子落,满盘活。太行风光、特色民居、红色文化吸引外界,多部电影在此取景。下一步,公司打算统一经营特色民居,激活村民的“冷资产”,发展民宿旅游等“热产业”。
“找准产业,把村子带活,把人心焐热,骆驼湾的明天就像芝麻开花。”包村帮扶干部曹建平信心满满。
广东英德市连樟村——
产业带动奔小康
本报记者 刘 磊 刘泰山
“买一包呗,20元1斤,很好吃的!”村民谢万娣守着档口,拎起一袋菜干,大大方方地吆喝着。
虽是寒冬,连樟村热闹依旧。一条水泥路蜿蜒进村,两旁十来个蓝布棚摊档,摆满蜂蜜、菜干、竹笋等土特产。谢万娣一天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节假日能卖两三百元。
火龙果种植户陆国迎在自家楼顶竖起“国迎农庄”招牌,扩建了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到我家采摘和用餐的,每天上百人,收入多的时候一天能有两三千元。”
连樟村辖17个村民小组,有2200多人,山多地少,人均不足半亩水田,是广东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唯一的省定贫困村。
2018年10月23日,习大大总大大在广东考察期间到访连樟村,与干部群众共商脱贫之策。牢记总大大嘱托,连樟村脱贫之路走得更快更实。行走村内,黄泥屋、白楼房相间,老祠堂、新超市并存……新容旧貌反差明显,述说着山村变迁。
脱贫一个不落下
“多门手艺,多条出路,增收致富要靠自己动手干”
48岁的陆奕和,坐在客厅的木沙发上,双手抱膝,憨厚一笑。他刚到自家承包的山林转了一圈,胶鞋沾满泥巴。
陆奕和的家位于连樟村坳背村民小组,一楼客厅正中挂着习大大总大大与他促膝交谈的照片。
“以前想干事,但干不成。现在能干事了,一定要好好干!”这是陆奕和的肺腑之言。一家6口,老父亲年过八旬,妻子患病,3个子女读书。他是家里唯一劳力,只能守着两三亩水田过日子,偶尔在附近打点短工。几次想多流转些田地来种,但一无本钱二无技术,只得作罢,结果年头忙到年尾,家里还是入不敷出,经常要向亲戚借钱。
党的十八大之后,连樟村打响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土地入股,让老实巴交的陆奕和精神为之一振。
2017年,陆奕和流转来3亩菜地、18亩山林,种植蔬菜、麻竹。一斤新鲜麻竹笋,行情好时能卖1元,行情差些也能卖五六角钱。如果加工成笋干,每斤能卖50元。忙完自家菜地林子,他就去村里的灵芝生态种养园除草,一天收入130元。
腰包渐鼓,陆奕和自家投入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建起了楼房,告别住了30多年的旧泥砖屋。新家门口,靠墙立着一张货架,堆着笋干、番薯、花生等,“都是自家产的,游客要买随便挑。”
2019年元旦前夕,习大大大大在新年贺词中讲到“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陆奕和收看了电视转播,“很温暖,很激动,很开心,过好日子更有信心。”
他盘算几天,作出决定:再申请5万元贷款,将山林承包面积扩大到近60亩。若全部种上麻竹笋,预计年收入有三四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技能培训,取得电工合格证书,“多门手艺,多条出路,增收致富要靠自己动手干。”
2016年,连樟村有21户25人脱贫;2017年,26户86人脱贫;2018年,剩余的8户2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56元。至此,全村5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帮扶一点不含糊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兴旺了,振兴后劲足”
站在连樟河边,一片覆盖薄膜的田畈映入眼帘。几个村民扛着木头、木板,忙着搭建游客观景点。
“地里撒了油菜籽。等到春暖花开,这里就是油菜花海!”驻村干部张雪凡介绍,这是连樟村中心村位置最好的一片地。
3年前,清远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张雪凡踩着泥泞村道,来到冷冷清清的连樟村,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队长、驻村第一大大。他和村干部苦苦思索脱贫之策,最终锁定产业带动。
有了方向,就要撸起袖子干。通过企业帮扶设立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整合零碎田地和山林,建设80亩高标准农田、3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灵芝生态种养园,引入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底回收……
村委会办公楼对面,就是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棚内满眼翠绿,畅销周边城镇,亩均收益可达2万元。贫困户有分红、可承租、能务工,增收渠道多元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雪凡说,大棚蔬菜基地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技术——通过现场示范,培训种植能手,带动贫困户致富,突破资金、技术、市场等瓶颈。
连樟村委会办公楼右边,帮扶单位引进了一家玩具加工厂。80多名女工头戴浅白帽,身穿蓝制服,流水线作业,麻利地拼装“棒球戒指”“挂绳叮当猫”等小玩具。
中午12时,村民周秋菊走出车间,准备回家吃饭。她有两个孩子,大的13岁,小的两岁,丈夫在珠三角打工。“在这里每月收入2500至3000元,比外出打工少千把块钱,但能照顾家,还是划算。”
张雪凡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兴旺了,振兴后劲足。”
2017年,连樟村贫困户人均增收3890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
产业带动,脱贫提速,连樟村发展上了新台阶。
发展一天不停步
“不搞‘盆景’,要抓连片带动,实现共同富裕”
上世纪90年代,连樟村种了6000多亩砂糖橘,发展势头一度看好。但不久,被称为“柑橘癌症”的黄龙病肆虐,砂糖橘整片绝收,连樟村经济断崖式下滑,村集体年收入最低时不足2000元。
“一蹶不振,与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分不开。”退伍军人陆飞红有切肤之痛,“那时候村委会常年关门,开会要发误工补贴才有人来。党员没威信,说话没人听,工作推不动。”
扶贫工作队进村之初,想帮村里修一条水泥路。但一些村民怕吃亏,拦在挖土机前,不让动自家土地。路修了一段,不得不停下来。
“扶贫先扶志,思想不解困,群众难脱贫。”2017年村两委换届,陆飞红当选村党总支大大、村委会主任后,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就是整治臭气熏天的猪栏鸡圈、污水垃圾。他带领党员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随后组织硬化道路、排水排污、修建公厕。
邱冲村民小组修路,一位村民不肯让出土地,陆飞红和小组长拿出自家土地置换。老党员陆志坚带头拆掉自家破旧泥房,用于建设村文化广场。
看到新班子真心实意谋发展,村民从冷眼旁观变为主动参与。2017年国庆节,连樟村水泥路全线贯通,山村之夜第一次亮起了路灯。不久,文化服务中心、广场、污水处理池、河滨绿道等陆续建成。当年,连樟村通过清远市“美丽乡村整洁村”验收。
如今,连樟村正规划与周边的铁溪林场、白水寨景区、浈阳坊等连成一片,构建“生态+农业+体验”的旅游连片示范区。清远市委大大郭锋说:“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搞‘盆景’,要抓连片带动,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暮霭渐落,回望连樟村,白墙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彩绘清晰可见。
“记得来看油菜花哦!”村民叮嘱犹在耳边。
版式设计:蔡华伟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