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盐城争当生态建设领跑者纽约企鹅餐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2-10 15:18

  

盐城海岸线绵延582公里,纽约企鹅餐厅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湿地面积达77万公顷。2018年4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盐城黄海湿地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通讯员 孙华金 记者 孙海鹏 摄

  
  黄海之滨,鹤翔蓝天,鹿逐大地;绵延林海,盐城千里海疆更是一片不断生长的神奇息壤。如今的盐城,这个东方湿地之都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绿色生态是盐城最大财富和特色,盐城近年来强化“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探索“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新路径,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依托资源打好生态牌,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
  以绿色为魂,充分挖掘生态文化,30年传唱一首歌,把绿色作为贯穿城市发展的最鲜明底色。围绕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以两个自然保护区和一批湿地公园为主体,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全力以赴推进申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打造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在盐阜大地铺陈一幅绿色生态美丽画卷。
  全力申遗,答写新时代的“生态考题”
  “在市级层面扩大保护范围,将条子泥、高泥、东沙区域纳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范围。”2018年11月17日,2018黄(渤)海湿地盐城国际会议向全球发布湿地保护《盐城倡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申遗的各项承诺和世界湿地公约的保护要求。
  在绿色转型中率先作为,以湿地申遗为抓手,答好时代命题,做生态建设的领跑者,盐城赢得广泛赞誉。
  “黄(渤)海湿地若申遗成功,其意义绝不仅是我国又多了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大大章新胜感慨地说,我国自然遗产都在陆地,盐城申遗首次走向海洋,有望填补中国自然遗产的一大空白。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湿地面积达77万公顷,是珍稀鸟类迁徙、繁衍必经之地。
  万鸟群集,犹如士兵集结,蔚为壮观;鸟群高飞,恰似云彩飘飞,令人炫目。每到秋天,条子泥、高泥、东沙等盐城沿海滩涂迎来勺嘴鹬、黑脸琵鹭、卷羽鹈鹕等40多种珍稀鸟类,数以百万计大规模迁徙的候鸟,在这里栖息、停留。
  “勺嘴鹬是非常稀有的鸟类,它们在西伯利亚繁殖,春秋两季迁徙到这里停留。我每次到条子泥,几乎每次都能拍到它们的身影。”芬兰鸟类学者HannuJannes曾五次到盐城沿海观鸟,拍摄了大量罕见的鸟类影像,留下许多珍贵资料。
  发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近千只;
  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的东方白鹳和黑嘴鸥分别增至150只和3000只左右;
  每年来盐城越冬的丹顶鹤超过600只,占世界总量的21%;
  麋鹿种群超过4200头,占全球一半以上;
  ……
  目前,盐城滨海湿地上生活着2000多种动物,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1种,鸟类已由1983年的265种增至405种。
  如何更好地保护湿地?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湿地作为宝贵家底加以呵护,“生态立市”战略将湿地保护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出台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申遗,是盐城新时代面临的“生态考题”。作为黄(渤)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牵头方,盐城承担着为全人类保护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历史重任。
  2016年12月,盐城正式启动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申报工作。2018年10月,项目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实地考察。短短一年多进展这么快,盐城的努力让人叹服。
  速度背后是大量细致的工作:扎实推进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推动遗产展示中心建设,开展社区宣传教育,邀请专家把脉支招……湿地申遗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7万多亩湿地得到恢复。黄海湿地申遗项目将在阿塞拜疆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进行表决,一旦通过,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湿地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
  30年一首歌,传唱逐绿的“生态梦想”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经典的旋律传唱不衰,歌颂我国第一个环保烈士徐秀娟,生态文化植根人心。
  1986年,东北女孩徐秀娟远离家乡,怀里焐着三只鹤蛋,孤身一人,来到广袤的盐城湿地,饲养丹顶鹤。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白天鹅,她牺牲在茫茫滩涂中。那一年,徐秀娟年仅23岁,成为中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
  时光流转,文化积淀。“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镌刻在盐城人心底,浓厚的生态文化激励着大家接续奋斗,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生态文明理念在新时代愈加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的共识已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在盐阜大地生根开花,盐城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
  在滨海县境内的大套翻水站旁,一个三面临水的半岛林木繁茂。步入林中,目之所及,鸟巢随处可见。一年四季,在此安家的白鹳、黑鹳、白鹭、杜鹃、白头翁、云雀等鸟儿,多达数万只。
  1980年,于连富被聘为这岛上唯一一名护林员,负责50亩林地及越河大坝林木的守护和管理。从黑发中年到白发老人,他把38年的时光都奉献在了这里。他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这里的树木和鸟类,让原本荒芜的小岛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万鸟天堂”。林业部门调查,在这里栖息的鸟儿种类很多,数量逾5万只,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徐秀娟用青春与生命谱写湿地壮歌;于连富义务守护“万鸟天堂”38年;鸟类摄影家孙华金用镜头代言湿地大美;“中国麋鹿之父”丁玉华追踪研究麋鹿20多年……盐城“生态卫士”们用坚守与付出,演绎着这座城市的绿色传奇。
  春夏之日,从卫星地图上看,曾经满眼土黄的盐城沿海滩涂已是一片深绿。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绵延582公里,沿海滩涂达683万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盐城人开始在沿海滩涂大面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绿化海疆。
  “要是没有这片林子,老百姓不知要遭多大的殃!”回忆起2015年那场台风,盐城林场83岁的老护林员徐安祥非常感慨。1959年,徐安祥作为第一批林业职工来到海边,荒滩上搭起茅草棚,挖沟排盐、植树造林,“海潮来的时候,半个身子都泡进水里了。”盐碱地上造林,一开始成活率不足50%,林业工人就一遍遍补栽。射阳林场、东台林场、大丰林场……一个个“无中生有”的万亩林场,筑起一道生态屏障。
  盐城人的绿色梦想一直没有止步。植绿、爱绿、护绿,2016年底,全市吹响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号角,于千里海疆之上构筑“一片林”。从1983年到2017年底,盐城市林木资源总面积由148万亩增加到5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6%提升到22.28%。荒滩变绿洲,绿色盐城的生态画卷正变得楚楚动人。
  绿色转型跨越,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高高的塔筒顶着白色的巨大叶片,阵阵海风吹过,叶片随风旋动……行进在沿海滩涂,林立的风力发电机连绵不断,闪亮的光伏发电板一望无边,这是我市沿海独特的靓丽景观。作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盐城新能源装机总量、发电量连续居全省之首。
  生态环境保护,重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发挥土地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盐城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做好“大海洋”文章,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把“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打造成最具发展前景的绿色主导产业。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终端、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各具特色的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成长,绿色标志性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一批支柱型新产业已然形成。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37%,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2%,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啃“硬骨头”。我市坚决向污染宣战,向顽瘴痼疾亮剑,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让盐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美空气更清新。
  ——天更蓝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钢铁、焦化、玻璃、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全市整治黑烟囱近千个,盐城“好空气”持续保持全省最好、优良天数全省最高。
  ——水更清了。在主要河道建立“河长”“断面长”“警长”三长并行的河湖管护责任机制,常态化巡河、治河、护河,精心呵护河湖健康;彻底整治黑臭水体,让“百河之城”再现碧水清波。
  ——地更绿了。深入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片片绿色延伸,美化了城乡,随着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从城市到乡村、从公路到河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全民造林绿化热潮。
  成立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所有交办问题实行“双交办”“双督查”“双通报”,建立领导包案、督查督办、问题销号等六项制度……我市以最坚决态度、最严格标准、最有力措施,彻查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来回应社会关切、取信于民。
  这是一场攻坚战,突破利益藩篱、构建长效机制,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动力;这是一场持久战,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让一张蓝图干到底。
  生态优势形聚神合,着力建设西部湖荡湿地、东部黄海湿地等一批精品线路、特色景区,生态湿地旅游魅力迸发。大丰区荷兰花海百合文化月吸引了世界各地数十万游客前来游玩,首个专列旅游团“东台西溪号”载着400名青岛游客来盐旅游,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举办盐城首届龙舟赛,大纵湖、九龙口旅游越来越旺……近悦远来,盐城生态旅游走出特色发展路,乐了游客、富了百姓,还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盐安居乐业。
  千里海岸,广袤滩涂,一片胜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盐城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坚定不移在“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新路径上铿锵前行,“美丽盐城”的生态画卷正在中国东部徐徐铺陈。(记者 周俊 陈婷)

(责编: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