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引入民间守护人港中旅oa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2:06

  罗小龙在演示编草鞋。
  本报记者 戴林峰摄

  葛氏宗祠外景。
  本报记者 戴林峰摄

  “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港中旅oa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不管是江西于都的革命遗址、内蒙古的非遗技艺,还是长城上、黄河畔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走过历史长河,正在融入当下生活。本版今起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倾听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感受宝贵遗产的美丽与厚重。

  ——编 者

      

  江西于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在于都县城,那间二井三厅的葛氏宗祠,是116处蕴含红色文化的革命遗址中的一处。

  初见老宅,粉壁、黛瓦、马头墙;窄门、高屋、古院落。罗小龙挨着大门站,逃出康培房间穿件印有“于都县红色收藏协会”的T恤,头戴扩音耳麦,熟练地招呼大伙儿参观。老罗是土生土长的于都人,如今就住在这里,守护一手“拉扯”起来的长征源民俗博物馆。

  这座始建于清中期的宅子,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毛泽东率红四军进入于都,军部曾驻扎于此,时任军长朱德就住在上厅厢房。但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副模样:385平方米的院子里最多时挤了10户人家,提里奥的尝试10余处私自开墙。朽坏发霉的木柱,逼仄的小隔间,压得百年老宅喘不过气。

  2017年,于都投资100余万元全面修缮葛氏宗祠,住户陆续迁出安置,工程当年完工。但修缮只是开始,保护还需守护。怎么让救下来的文物活起来?

  当地探索新模式,将修缮后的革命遗址免费提供给民间文化工作者签约使用,鼓励“守护人”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办工作室、民营博物馆等,通过扩大社会参与面和引入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朱瑞峰最新消息与民间文化工作者共建共护,将红色资源用活用好。作为试点,葛氏宗祠很快迎来了“守护人”。

  罗小龙是个收藏迷,20年间累计投入300多万元,藏品达2万余件。此前老罗曾利用一处三层民房,开办了于都第一家红色主题的民营博物馆,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那里缺少与红色文化的历史联结”。

  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的老罗,也曾多次将自己的藏品借予于都县博物馆展出。“基于长期合作的信任,‘守护人’模式一提出,baiud.com双方便一拍即合。”于都县博物馆党支部大大管冬梅说。2018年初,老罗的长征源民俗博物馆在葛氏宗祠正式开馆。

  “长征是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走出来的,于都人民不仅在长征出发前紧急赶制了20万双草鞋,为避免红军战略转移被敌人发现,更创造了30万人共同保守一个秘密的奇迹,瞧这块‘草鞋重地’字样的门牌,大家有没有谍战片里的紧张感?”老罗讲解的话风一转,人群中传来阵阵欢笑。

  “听说过军事重地,草鞋重地还是头一回见。”不少游客纷纷拍照留念。为了让观众有沉浸式体验,老罗想了不少办法:在“草鞋重地”门牌前的长板凳上,放上稻草、麻绳、草鞋编织机,游客在现场能亲手体验编织草鞋的工艺。

  根据协议,长征源民俗博物馆要保证每周开放35小时,并按国家规定对学生、教师等群体实施免费开放或票价优惠。很快,这里便成了于都实验二中的校外课堂。“年轻人愿意走进革命遗址、了解长征历史,让我感到付出是值得的。”老罗说。

  当地不少微信公众号还会转载老罗写的“于都红色收藏”连载文章。从红军使用过的破甲锥,到一枚银币、一颗土制信号弹,他的笔下是娓娓道来的红色沉淀;老罗还发起成立了于都县红色收藏协会,不收会费,定期举办公益性的文物赏鉴活动;还有素不相识的老表得知这所博物馆后,无偿捐赠珍藏多年的红军草鞋。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的老住户涂玉宝感慨:“当年荒草丛生、破败不堪的老宅院,转眼间就‘活’过来了!”

  长征源民俗博物馆的名声越来越响,忙得不可开交的老罗索性住进了大院。受制于文物建筑结构不得更改的规定,院里无法装配卫生间等设施,他只有早晨洗澡才回趟家。“很多人都不理解,家里守着这么些‘宝贝’,不买车也不买房,图个啥?”老罗的妻子黄检英笑道:“但我知道他在做有意义的事,支持他。”

  长征源民俗博物馆为共建共护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不少修葺一新的革命遗址都迎来了民间“守护人”。据于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县苏维埃政府裁判部旧址被辟为非遗传习所,集中展示客家古文和木偶戏;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何屋的部分空间交由红色研学机构运营展示;红三军团二师五团团部旧址红军标语示范区主动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据统计,今年1至9月,于都县接待红色旅游人数达329.5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国庆假期共接待游客56.9万人次,同比增长52.6%。

      

  记者手记

  让红色遗址红下去

  革命遗址点多、量大、面广,保护不易,用好用活更需智慧。一处革命遗址通常需要配备管护员、讲解员、保安保洁等3到5人,经费每年达数十万元。江西于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6处,照此下来,财政负担可想而知。既不能修缮之后搁置不用,更不能铺摊子、撒胡椒面。如何在文旅产业中激活用好革命遗址,引入民间“守护人”不失为一条破题路径。

  红色文化赓续传承,既要创造性转化,也要创新性发展。于都扩大社会参与面,为革命遗址匹配最佳“守护人”。文化工作室、民营博物馆、非遗传习所……不同经营主体入驻革命遗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自愿、自发、自觉地走近文物、感知历史。

  在长征源民俗博物馆,不少革命后代来此参观后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纪念品,朱德元帅外孙刘进从罗小龙手中接过一本泛黄的旧书后热泪盈眶,这是其母朱敏几十年前所著的朱德回忆录原版。于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平说,民营博物馆是公立博物馆的有益补充。于都将革命遗址灵活转化为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通过民间守护人带动全民共同参与,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交流搭起了平台。

  历史有厚度,文物有温度。通过创新发展路径,于都的革命遗址将这些历史的细节留存下来,让红色遗址红下去。而红色文化中不畏艰难险阻、崇尚艰苦奋斗的精神信念,也因革命遗址的活化利用而得以延续。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2日 12 版)

延伸阅读

(责编:杨光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