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村鸟鸣青铜装饰锤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01 11:39

坎村位于辽河入海口附近,青铜装饰锤因地势低洼,百分之八十为水覆盖,露出水面的部分终年泛着碱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开发苇田,引坎村之水灌溉,芦苇荡飘着坎村的味道。我爷爷就是第一代苇场工人,他每日巡行在这片苇海中,上水、放水,看芦苇长势。这片苇荡也是鸟儿们的乐园。各种鸟儿成群结队在这里安家落户,繁殖嬉戏,有丹顶鹤、白鹤、黑嘴鸥等二百余种,它们像湿地的精灵,给红滩绿苇增添生命亮色。鸟儿每日唱着动听的歌曲,有的浅唱,有的嘹亮,有的独唱,有的鸣和,像一曲曲优美的器乐合奏,爷爷眯缝着眼睛,听得心满意足。

每年芦苇收割时,爷爷都遵从老规矩,留出一片芦苇荡作为过冬鸟儿的家园,在冰面上撒上玉米、小鱼,给过冬鸟儿做口粮。这个老规矩不知道是从哪代开始传承下来的,心怀敬畏,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理念被一直坚守下来。后来,爷爷发现随着候鸟迁徙地的生态变迁,沿途周转站食物补充有时不及时,导致一些候鸟不得不早归。早归的候鸟没有食物补充,面临食物链断裂的危险。他发现了候鸟食物链的空档期,就组织周边的苇工尽可能多地给鸟儿投放食物。什么稻谷、玉米、小鱼,尽可能多地投放,因为这片苇荡有食物,候鸟归来时,总是最先找寻这片芦苇荡。

爷爷说,鸟鸣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坎村四季鸟鸣不断,他一日不听鸟鸣,就睡不着觉。

后来坎村被发现蕴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而来,沉寂的辽河口沸腾了。以坎村为界,坎村往里迅疾长满高楼,变身城市;坎村往外还是一望无际的红滩绿苇。坎村如一个分水岭,把城市和湿地分为两半。坎村人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进了城,过上城里生活;一部分人留在坎村,继续守护这片红滩绿苇。

我们家也搬进城。可是父亲进城后一直睡不好,和爷爷一样,听不到鸟鸣不习惯。他每年都回坎村,在老房子里住几宿,看看那片鸟鸣声声的芦苇荡。临回城前,父亲总要在地面撒上玉米、小鱼,给鸟儿做口粮。后来,全市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坎村外围的湿地大面积退养还湿,红滩绿苇横无际涯。坎村天蓝水清,鸟鸣声声。站在村口,远远望去,油田、稻田、苇田与现代城市交织在一起,坎村就如同一条金线,把城市和红、蓝、绿、黑、黄五色锦缎巧妙地缝合在一起。住在这样的坎村里,不会作诗的我也生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31日 08 版)

(责编:贺鑫城(实习生)、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