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采访记巧孵五彩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5-30 20:48

  茶叶,巧孵五彩蛋长在大山里。

  贫困,也在大山里。

  茶叶和贫困好似一对孪生兄弟。越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越是深度贫困地区。这是因为山高、沟深、路险,远离市场、品牌、营销,这是因为过去许多年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茶农兄弟,他们最大的期盼是什么?就是好茶能够卖个好价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大大总大大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一片叶子,在华夏大地书写脱贫传奇。2019年的5月,古城杭州青翠欲滴,在西湖岸边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记者看到了我国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在回味无穷的幽幽茶香里,感受到了贫困地区茶产业迸发的勃勃生机。

  搭建平台——

  让一片叶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市场,永远是生产的龙头。

  3.1亿、18.5万、222.9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国际茶博会,捧出了骄人的成绩单。这场汇聚五千中外嘉宾和客商的全球顶尖茶叶展会,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

  市场化办展,打造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让中国好茶走向世界。

  三年来,茶博会现场交易额从4920万元到1.03亿元,再到1.9亿元;现场交易量从25.5吨到99.43吨,再到222.9吨。全球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各项统计数字的大幅攀升,充分说明来自大山里的中国好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也说明茶博会拓展市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茶叶,只有走出大山,走进市场,才能体现价值,才能实现农民增收。

  闽东地区有个坂中乡,是福建省畲族最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多年前,记者曾到这个乡的一个村子采访,一位上了岁数的农民兄弟介绍说:“过去爬到山顶,就能够望见福安县城,却一天都走不到,因为没有下山的公路。”那时候,农民下山要带一把柴刀,茶叶等山货只能用背篓背下山去。

  近些年来,贫困山区交通设施大为改善,道路贯通了,出行方便了,但千家万户小生产连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道路”,仍然需要不断拓宽。

  令人欣喜的是,本届茶博会出现了两个“首次”:为重点支持“三区三州”产茶区,首次设立扶贫展区,免除所有展位搭建费用;为助力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首次设立贫困地区茶品牌建设论坛,把脉问诊品牌怎么建。来自全国贫困地区的深山好茶,以独特、瞩目的方式“闪亮登场”。

  肤色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大家都喜欢这片叶子。来自非洲加纳共和国的农业大大,对产于中国青山绿水之间的各种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大加赞赏,不时竖起大拇指。他表示,以后要不断加大参展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加纳的咖啡豆,让更多的加纳人了解中国茶。

  浙江,作为茶博会永久举办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大省,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大省。对远道而来的茶客,他们表达了真挚的合作意愿,浙江茶叶集团携旗下全品牌茶产品亮相展会,面向全球启动狮峰品牌招商计划。

  外国的农业大大们来了,中国不仅农业大大省长们来了,还来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大大。更为可喜的是全国茶叶的知名品牌都来了,围绕茶产业的创业者、创客们也来了。农业农村部副大大屈冬玉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要凝聚茶产业发展力量,提升茶品牌消费信心,突出质量立茶、品牌强茶、文化兴茶。

  打造品牌——

  让一片叶子身价倍增享誉中外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茶叶深厚的文化底蕴。

  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不会对“六安瓜片”感到陌生。“六安瓜片”,这个从大别山走来的中国历史名茶,经唐历清,名士赞颂,皇室专贡。岁月轮回千年,但魅力依然不减。今天不仅依旧是国宾礼茶,还是引领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六安瓜片”历久弥香的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影响力,在于文化的深厚积淀。

  贵州茶,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古有茶圣陆羽为黔茶点赞,今有毛泽东大大为“鱼钩茶”改名。然而,这样一杯文化茗茶,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逃不出“优质低价”的怪圈。贵州全省茶园面积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但亩均综合产值仅为福建茶的三分之一。

  文化不振,品牌就没有影响力。贵州人痛定思痛:要改变“优质低价”就得深挖茶文化。“网上茶博会”“我有贵州半亩茶”……贵州茶开始在各大媒体频频亮相,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营销活动,把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贵州茶,从深山推向广阔市场。据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最新统计,2019年一季度,贵州茶叶价格提升21.3%,贵州在“茶叶大省变茶叶强省”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茶叶是最具区域公用品牌特性的一个农产品。从品牌到区域公用品牌,这是农业人的共识,也是遵循了市场规律。依托区域茶叶特色,整合品牌资源,打造公用品牌,将当地众多茶品牌“拧成一股绳”,已经成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共识,也是这次茶博会的一大亮点。

  庐山是神秘的,“庐山云雾”茶更加神秘。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庐山云雾茶具有独特的内在品质和口感,但一直“锁在深山人未知”。在首届国际茶博会上,庐山云雾茶却以第13名的成绩被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这是因为过去的那些年里,九江人在区域品牌建设上,下足了“笨”功夫:统一种植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设计,制定商标管理细则,只有严格按照规程经营,方可申请使用商标。严格管理使庐山云雾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2015年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区扩大覆盖至全市行政区域。

  让好茶成名茶,让品牌成名牌,关键还得有特色:湖北恩施州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打造独树一帜的“恩施硒茶”;云南镇沅县的红茶在独有“晒红”工艺基础上创建了“晒红高香茶”;四川省100多家茶企抱团打造“天府龙芽”,汇聚四川名优绿茶的精华……

  借助品牌的力量,我国茶产业迅速成长,茶叶消费市场不断拓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茶园面积达4395.6万亩,国内茶叶内销量达191.05万吨,茶叶市场内销额达2661亿元,亩均收入达6054元。其中,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2394亿元,接近茶叶市场销售额的90%。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

  让一片叶子和乡村旅游连在一起

  “欢迎大家多买‘岳西翠兰’,买我们的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国宾礼茶的品质,无论是自己喝,还是赠送给别人都有面子,还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扶贫济困帮万家。”茶博会上,面对媒体的镜头,一脸倦容的中年男人江春生,手里举着一袋茶叶,不失时机地吆喝起来。“我们岳西地处大别山深处,到处都是绿水青山,你们去了一定是不想走,欢迎你们去品茶去旅游。”这位从大山里走来的安徽岳西大大,现场为家乡茶旅结合“代言”,引来一片掌声。

  酒香也怕巷子深,茶叶也是如此,风景也是一个道理。

  怎样把大山里的好茶卖出去,营销是关键。怎样把大山里的风景卖出去,营销同样是关键。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民兄弟们卖茶、卖风景,大大大大们在茶博会上“口若悬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有着新理念、新思维的“创客”们,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更是把茶叶和风景卖出了“加速度”。

  一个月卖了30万,这是秦海在他29岁那年创造的网络销售奇迹。2014年,秦海辞去年薪40万的公关公司副总经理职位,创立了“每时茶”品牌。他深入研判顾客对茶叶的视觉需求,并据此打造首款安化黑茶手筑茯砖茶,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推送。

  “我们就是要像苹果公司卖手机一样卖茶叶。”秦海说,我们学的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做精品的精神。但苹果公司的饥渴营销,并不适合茶叶,那样会将茶叶引入过度炒作的极端。好茶确实有限,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将好茶推广给更多的人,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把更多的人吸引到茶区来。

  在茶博会的扶贫展区,云南镇沅的“爱心茶园”电商扶贫项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项目负责人韦林辰介绍说,为了帮助云南贫困地区农民解决茶叶销售难题,2016年,由电商司祥龙倡议发起的“爱心茶园”扶贫项目,通过整合茶产业链优势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利用互联网打造茶叶产加销平台。社会资本负责改造低产值茶园,贫困茶农只事生产,合作社负责加工鲜叶,成品由电商推广售卖。

  司祥龙接受我们电话采访时说:“贫困农户的茶园只要进入‘爱心茶园’项目,价格和销路就不用愁了。”

  茶叶生长在天蓝、地绿、水净的好地方,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从“种茶叶”到“种风景”,茶旅融合不仅丰富了产地营销,还走出了绿色发展新路。

  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茶博会的陈亚忠,带着高黎贡山生态茶叶公司刚刚研发的新品——高黎贡山女儿茶,来到了展会上。靠着经营大叶种茶,这个村里的小作坊,已经成长为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今天,他们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茶旅融合。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成了高黎贡山茶博园。在这个风光旖旎的茶博园里,坐落着院士工作站、腾冲茶博物馆、国际养生馆、研发中心、茶叶基因库、观光茶园。“以前只能单独卖茶叶,现在旅游和康养发展起来了,人来得多了,茶叶卖得更好了,高黎贡山的名声更响了!” 陈亚忠说。

  河南信阳有一个村叫龙潭村,以前,这里除了满山的茶树,与其他村庄没有什么差别。而如今,品茗品菜、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到节假日简直就是水泄不通。龙潭村从传统茶园摇身一变,成了吃住玩购的“农业综合体”。

  让龙潭村发生巨变的,是河南信阳文新茶叶公司的董事长刘文新,他“布局”的6000亩生态茶园,给这个村庄带来了人气和活力。茶农们改造了自家的房子,做起了民宿和农家乐,不仅卖茶,还卖土鸡、卖腊肉,还带着游客去采茶,守着茶山赚钱的日子让茶农们甜到了心底。

  干部上山下乡——

  让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品质是产品的立身之本。为了帮助山区农民种好茶、做好茶、卖好茶,一批又一批“三农”干部上山下乡,走进茶区,走到农民群众中去。

  在“恩施玉露”的展台前,青春少女正在进行茶艺表演,人们驻足观看不时喝彩。恩施人不会忘记,农业农村部在这里定点帮扶33年,关于茶叶的故事就像秋后的葡萄——一串连着一串。

  2008年,时任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的张华荣,挂职恩施州副州长,他到鹤峰县一个农户家里调研时,农民的追问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我们的茶叶这么好,怎么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呢?”张华荣以实际行动解答了这个问题,刚上任没几天,他就把恩施的茶叶首次推上了上海绿博会。

  刚刚被评为农业农村部“十佳青年”的祁睿,也曾是恩施州一名挂职干部。2016年,祁睿第一次进入咸丰袁家界村,一条近两公里长的绝壁山路就挡在面前。随行的干部怕出危险,正左右为难。祁睿已然一手扶着山壁,一手抓着树藤向山下走去——“老百姓能走,我们就能走!”

  两年时间里,祁睿跑遍了咸丰11个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每年在基层的时间超过150天。挂职期间,他不仅成功推动白叶茶全产业链建设精准扶贫PPP项目在咸丰顺利落地,还精心为咸丰量身定制了第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唐崖”。目前咸丰县白叶茶标准化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初加工合作社30余家,农户亩均种植收益近万元。

  张华荣、祁睿只是农业农村部赴武陵山区帮扶干部的一个代表。作为产业扶贫的牵头单位,33年时间3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拼搏,使恩施茶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不断迈出新步伐,产品品牌、新型经营主体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云南临沧市的蚂蚁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普洱茶。挂职干部宋建涛刚到这里任第一大大时,被茶叶的价格惊到了:“大都是老茶树、古茶树,茶叶质量很好,由于没有自己的加工厂,价格低到无法想象。”

  “不能让别人把利润全部拿走了,我们要组织农民自己做茶。”宋建涛四处奔走,到处游说。最终,由六家企业联合捐建的茶叶加工厂在村里落成了,这个全乡唯一的标准化精制厂,年产成品茶100吨,辐射全乡14个行政村,覆盖2.4万亩茶叶基地,惠及蚂蚁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98人。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有机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说起湖北鹤峰的有机茶,不得不提田智仁,这个跟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茶人,见证并参与了鹤峰打造“全域有机”的全过程。“以前,由于农民茶树管理技术不高,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在茶贩子那里没有议价权,有时候连加工费都收不回来。”对于鹤峰早期茶业的状况,田智仁门儿清。

  鹤峰提出“全域有机”的目标后,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支持有机茶基地建设,田智仁成了茶园里的常客,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跑到远在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请来著名的有机茶专家手把手指导。经过三年的努力,鹤峰县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达8.5万亩,其中达到欧盟标准的近万亩。这样的成绩让田智仁很欣慰:“以前,贫困户的茶叶每斤只能卖到30元,生产有机茶叶之后每斤能卖到80元,曾经家庭收入一年不到1万,到如今一年收入10万块。”

  逐梦蓝图惟笃行,奋进脱贫正当时。

  在脱贫攻坚全力冲刺的紧要关头,茶叶肩负的扶贫使命更加艰巨,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大大韩长赋指出:“要按照中央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关键问题,坚持不懈加以推进,确保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齐心协力按时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