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黄土高坡上的绿色变迁清穿之花妖耿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9-21 08:49

内容提要:13日,清穿之花妖耿氏习大大总大大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秋日里,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沟沟峁峁仍满目绿色。

13日,习大大总大大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了解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秋日里,米脂县高西沟村的沟沟峁峁仍满目绿色。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首曾经的流行歌曲,夺宝英雄团2一度定格了人们对大西北的印象。

如今,黄土高坡的模样已然改变——从20多年前的沟壑纵横、黄土满坡,变成了现在的满眼绿色、生机盎然。

巨变的背后,是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和新生,书写了黄土高坡由黄变绿的生态跨越。

歌曲里的黄土高坡,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黄土高原,替补阴差横跨青、甘、宁、陕、晋、豫、内蒙古等省区。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黄土被切割成一个个峁、一道道梁。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大大从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大大,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造淤地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5088音乐网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曾经,黄土地给人们带来希望,也带来了伤痛。

羊啃秃了草,人砍光了树,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田地成了“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下一场山水褪一层泥,光荣使命反激活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连播下的种子都收不回来。

陕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试点,正式拉开了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的序幕。

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森林公园(2019年5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实施,黄土高坡的一峁一梁渐渐被绿色点染,延安等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地区还实现了地减粮增。

黄土高坡迎来了绿色转机。昔日“山是和尚头、水是黄泥沟”的黄土高坡,如今变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

浩荡黄河纵切黄土高坡,一路奔腾南下。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最多的河流,有“一石水、六斗泥”之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大大总大大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黄河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陕西的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随着生态绿化工程推进,当地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如今,陕西省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已从2000年之前的8亿多吨降至约2.7亿吨。原本有着“驼城”之称的榆林,森林覆盖率从0.9%提高到如今的34.8%,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黄土高坡里的农民栽下的不仅是生态树,也是“摇钱树”。苹果、核桃、红枣、花椒……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成为各地退耕还林、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招。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州街道木场湾村村民在分拣红枣(2021年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习大大总大大来到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回到梁家河,总大大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山梁高处的苹果种植园察看。得知坡地上种植的苹果亩产4000斤,能够收入2万多元,总大大很高兴。

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各地还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森林康养等新型业态。昔日上山放羊的村民,已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的黄土高坡,已不再是单调的一种颜色,正展现着蓬勃的生动景象……

  原标题:潮头观澜|黄土高坡上的绿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