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红用手机记录植株情况。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春风先发苑中梅,替补阴差樱杏桃梨次第开。”今年清明小长假,玉渊潭公园接待游客33.5万人次,位列北京市属公园第一位。
记者走进北京玉渊潭公园,见樱花缤纷,游人如织。怎想到,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田园野趣”。城市的护花使者在高楼大厦间画出如此绚烂色彩,园林绿化高级工程师、玉渊潭公园绿化科科长孙玉红就是其中一员。
一手一个计数器 做成了系统普查
“我想为城市创造更美的环境。”23年前,从园林专业毕业的孙玉红来到了玉渊潭。
现在,公园处处都有了她的故事,她却仍对第一次任务记忆犹新。“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简单地养护花草,在美丽背后,有太多细致的工作。”回忆过去,孙玉红感慨道。
1996年,北京市进行树种普查,刚进园艺队的孙玉红和其他3位年轻人组成普查小组,接受了这项困难的任务。困难在哪儿?“那时候还没有计算机和GPS帮助,只能全人工。”
年轻人说干就干,图纸拿出来,以自然道路把全园划分成小块,一块一块来;一人分几个主要品种,一种一种查;一手一个计数器,见一株按一下,当场记录。位置,品种,数量,规格……要统计的名目还不少。终于,2个多月后,他们交出了一份有园区近120种乔灌木详细情况的树种资料。
“我们是用笨办法做成了一次当时条件下最系统的普查,我记得还发现了一些当时认为比较稀有的树种。”孙玉红说。
如今,计算机和GPS技术的应用让树种普查方法聪明了不少。但用双脚踏遍园区土地的这份踏实和严谨,依旧是来园年轻人的必修课,也让孙玉红对公园的一草一木生了感情。
临时大棚护幼苗 多花紫藤留春色
随孙玉红走进玉渊春秋景区的长廊,廊架上方已有藤蔓缠绕,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再过5年,这里会像紫藤萝瀑布一般,太美了。”孙玉红仰头注视着这片绿色说。
引进新树种,设计新景观,孙玉红和同事们努力在植物上打造特色,让游人全园赏樱,让园区季季有花。廊架上的多花紫藤承载着厚望。
多花紫藤原产于日本,在我国南方有部分种植,在北方则少之又少。“多花紫藤是晚春开花,和樱花有个接应,这片景区名为‘留春园’,不正是要用花把春天留住吗?”说起多花紫藤,孙玉红一张张展示考察外地紫藤园的照片,眼中满是期待。
几经周折,孙玉红与同事们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合适的苗子。由于多种原因,第一批多花紫藤于2018年1月从上海起苗,运进北京。可当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那段时间,最低气温持续零下十几摄氏度。起苗是伤根的,它们就像刚动了大手术,又来到恶劣环境。”
于是,公园临时搭起了塑料大棚,帮助幼苗过冬。由于不能控温,上午九十点,棚内温暖如春,生怕幼苗过早发芽,就开棚通风降温。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再关上所有开口,尽量保温。保险起见,还在盆土上撒些木屑,给幼苗盖上“小被子”。
终于熬到3月份,春暖花开,幼苗正式入住园区,孙玉红才放下心来:“那批幼苗当年的成活率为100%,我们都不敢相信。”现在,9个品种的100余株多花紫藤正在200米的长廊上慢慢成长。
三分种 七分养
照料花木久了,看它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孙玉红就是这样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生命。“三分种,七分养。照顾好它们,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更要用心。”孙玉红说。
花木生病,孙玉红会心酸难受。几年前,一棵樱花树突然表现异常。孙玉红和同事们抓紧诊治,却无奈地发现,蛀干害虫严重,救治已经来不及了。“这棵树我们养护10年了,一直表现很好,前一年还美丽得一如往常,怎么突然就不行了?”讲起这段故事,孙玉红深吸一口气,“最心酸的就是我都没有机会再为它做点什么就失去了它。”
花木顺利,孙玉红会跟着激动不已。为了营造更好的景观,今年清明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工作人员迫不及待地栽下了一批凤仙,没想到当晚温度就下降到0摄氏度。“它们太坚强了,虽然有少部分冻到,但大多数开花正常。”孙玉红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语速。现在,这些坚强的凤仙花正在樱落花谷景区和鲁冰花相伴呢。
现在的玉渊潭公园有陆地面积70.07公顷,绿地就占到61.3公顷,樱花园、东湖湿地园、中山岛沿线等景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最新北京市绿化普查统计显示,全园植物种类约200种,乔木23852株,灌木112859株,竹类、宿根花卉和绿篱等共计约4万平方米。
版式设计:张芳曼
延伸阅读
(责编: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