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河南省辉县市太行山区八里沟绿化景色。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太行山,3366厨房连连看耸立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之间,既为华北平原抵御着西北寒潮的袭击,又接纳着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生态作用十分重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及人为破坏,一度,太行山林草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为此,我国从1994年开始全面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
和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一样,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25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22.4%,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春暖花开时节,在飞机上看太行,大山的褶皱间绿意盎然。巍巍太行,好像挺立的绿色脊梁。
翻开地图,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西面黄土高原,耸立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之间,既抵御着西北寒潮的袭击,又接纳着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
历史上的太行山,曾经郁郁葱葱,然而,由于后来的自然条件变化及人为破坏,太行山林草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
1987年,以改善生态、富山保川为目的,以加速绿化太行为重点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开始在40个县试点。
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
730多万公顷土地重新披绿,森林覆盖率翻番
25年过去,工程区730多万公顷土地重新披绿,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22.4%,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山西省太行山绿化工程占整个太行山绿化工程的38%。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5%,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西省太行山绿化工程一期工程共完成造林绿化2520万亩;二期工程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造林绿化面积达1054万亩;三期工程时间跨度从2011年至2020年,规划完成营造林面积1189.3万亩。
河南省太行山区位于河南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承载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1994年—2018年,河南省太行山绿化工程实际完成营造林面积18.1万公顷。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结构和林分质量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经过多年努力,河北省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3.1%提高到现在的30%,森林面积由当初的78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800万亩。
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00多万吨,改变“土易失、水易流”状况
太行山海河水系支流具有河源短、比降大的特点,加之河道密集,又缺乏森林覆盖,河流平时干涸断流,但一遇暴雨,洪水就如猛兽般奔涌而下。
工程实施以来,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由72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3400多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00多万吨,彻底改变了过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状况。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明显减少。
据统计,1994年,河南省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是17.06万公顷,经过20年工程建设,2013年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是10.81万公顷,减少了36.64%。
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造林730多万公顷,根据相关推算,太行山绿化工程每年至少可蓄水11亿立方米。
从黄土漫卷到绿意盎然,科技驱动立起生态治理标杆
太行山区造林不易。土壤瘠薄,裸岩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30%,造林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太行山区人民坚持科技创新,强化后期管护,昔日不能造林的禁地,而今已是郁郁葱葱;过去黄土漫卷的岩壁,现在已是绿意盎然。
立地条件较差,造林难,成活更难。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采用了爆破、鱼鳞坑、水平沟、石坝梯田等多形式整地技术,运用了就地育苗就地栽、大容器育苗、抗旱造林、丘陵区干果经济林营造技术等,一大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造林成效不断提高,打破了干旱阳坡及困难立地造林的禁区。
太行山立地条件差,幼苗生长慢,抗干旱和抗鼠兔害的能力弱,造林后前3年需要不断补植补造,8—10年内需要封山禁牧。为呵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各地采取“工程补一点、政府挤一点、集体拿一点”的办法筹措管护人员的工资,落实管护责任。
太行山区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继续扎实推进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重任依然在肩。
(责编: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