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绿道绕城走 人在景中行
【城市绿道串起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林
城区道路两侧的生态廊道如诗如画,斧头帮杀戮铁路、公路沿线公园满目苍翠,龙湖、西流湖碧波荡漾,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如今的郑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家门口就是公园,可以休闲、散步、锻炼身体。”在河南郑州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退休教师张秀英老人自豪地说,现在的郑州,用“绿道绕城走,人在景中行”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20世纪50年代初,郑州是一座仅有77株行道树的“风沙城”。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园林绿化走上了“绿化,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发展新阶段,逐年加大道路绿化和公园建设投资,中原路、建设路分车绿带建设全国领先。1985年,郑州市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荣膺“绿城”美誉,由此培植了郑州绿色发展的文化底蕴。
目前,郑州市铁路沿线掀起了绿化高潮。“一个月前这一带还是脏乱差的地方,小散企业和租赁厂房很多,周边群众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在管城区铁路沿线生活了40多年的魏金成说,“铁路沿线绿化提升项目像变魔术一样,把一个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由原来的‘城市疮疤’变成了附近居民健身游玩的好去处。”
铁路沿线的整治和绿化提升,是近年来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和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一个缩影。“生态廊道建设是郑州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工程,全市上下围绕‘绿’,按照市区联动原则,市级单位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各县市区、管委会作为实施主体,把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日常工作重点。”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大大王春晓介绍,2012年以来,郑州市在总结国内外廊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廊道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在城市“组团发展、廊道相连、生态隔离、宜居田园”的布局下,通过中心城区到县市、到乡村,用交通道路相连,两侧建设20至50米的绿化廊道。廊道里建设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湾、休闲驿站,实现“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今年工作的重点是把铁路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立交、国省干线、郑州机场高速作为绿化提升的重点,把生态绿道向四周延伸,让更多群众受益。
如今,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不少喜欢骑行的郑州市民沿着中原西路骑行。为了方便市民,郑州在中原西路绿线范围内设计了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同时,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相互分离,让行人和骑行者在灌木与林荫树间穿行,真正达到人车分离,快慢分离。
利用水系优势,郑州市在水系两侧同时进行绿道建设。郑州市在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熊耳河、七里河、十七里河、昆丽河、如意河、东风渠、双鹤湖、龙湖、凤渠等滨河绿地内建成绿道83.39公里,在建的贾鲁河、魏河、潮河等绿道148公里。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将建设成为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展现中原魅力的风景长廊,公园采用“一水、两带、五段、多园”的功能性总体布局,体现“林水相映、林城共兴”。在公园两侧各规划2至3米宽的人行道和3至4米宽的自行车道,并设置羽毛球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场地,形成沿河慢行绿道。
“目前,郑州城市绿道的总长度已达3588公里。这些城市绿道犹如一条条绿色走廊,串起了市内的公园、游园、公交港湾、休闲驿站,也串起了郑州市民心中的绿色情结。”王春晓说,随着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一个崭新的、生态的、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绿化体系将呈现出亮丽生态景观。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1版)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