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建设新民居不忘保护老建筑英美大炮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03-19 13:53

原标题:建设新民居不忘保护老建筑

3月,英美大炮战川中丘陵山色如黛,金黄的油菜花缠绕在山脚。四川省三台县秋林镇官井沟村,绿树掩映的聚居点迎来新主人。原来的土坯房如今变成了统一建设、实用美观的砖混结构住房,水电气路等配套齐备,贫困户们过上了惬意的生活。村民们说:“现在的环境与土坯房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过日子有了奔头。”

就在聚居点不远的山坡上,严家院子被保留了下来。过去村民占用的房间腾了出来,毁损的梁柱得到更换,四川独特的竹篱笆墙刷上了白石灰,院坝铺上了石板,岁月熏黑的门楣挂上“严家祠堂”的匾额,宛若这座建筑百年前的模样。这里将用作村民凝聚亲情乡情的地方。三台县土坯房改建办工作人员黄道建介绍:“我们在脱贫攻坚安全住房的建设中,对土坯房改造始终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既要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拆除危房建新房,又要切实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留住乡愁。”

一边是现代生活,一边是文化传承,新式民居与老派建筑在这片人口密集的川中丘陵地区矗立,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

拆旧建新,16万户土坯房获改建

三台县与众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有142万人,却仍有123万人生活在农村。三台县虽是非贫困县,但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40个,贫困人口超过8万人。有16.4万户群众住在低矮陈旧的土坯房中,贫困户占1.37万户,群众改建土坯房意愿强烈。然而,这样大的量对一个县而言可谓沉重。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三台县提出,打响土坯房改建战,来一场住房和新村风貌的变革,使群众接受新观念、住上新房子、过上新生活、养成好习惯。

2017年,一场倾注全县力量的土坯房改建战打响。县级部门、乡镇干部、村社干部齐上阵,制订了攻坚计划,对一般农户、贫困群众新建房屋给予不同的政策和补助,采取灵活方式,激发群众积极性。为了解决好群众安全住房问题,三台县筹措危房改造、地质灾害避险、专项贷款等资金12亿元,为改造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三台县鲁班镇石马村,104户土坯房全部改建完成。村民们住上新房,发展藤椒等产业,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村民们准备摒弃化肥、农药,让农田转型,搞鱼稻共生,靠附近的水库发展乡村体验旅游。

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思路,三台县为140个贫困村都规划建设了聚居点,让村民自主选择规划方案,新民居在山水间崛起。

三台县塔山镇槐树村新村聚居点,35户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合围成院,房舍配套齐备,房前家家户户一块小菜园,种上了胭脂脆桃,套种的蔬菜青葱翠绿,长势正旺。在聚居点,雨污分流、垃圾清转等设施完善,广场等活动场所为村民提供了新空间,现代农村特色聚落鲜明。更为重要的是,聚居点是一块自然形成的农村物品集散场所,便于村子今后的发展和振兴。

塔山镇党委大大范强说,今年槐树村还将再建两个聚居点,解决全村人的安居问题。目前,三台县已经累计完成农村土坯房改建6.1万余户,建成居民聚居点139处,数十万群众迁入新居。

珍视传统,上千处民居获保护

三台县石安镇德胜村,过去嘈杂的蓝家大院如今十分清静。这座建于1719年的客家民居至今尚存4个院落,九厅十八井。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土墙面临崩塌。如今蓝家大院迎来转型契机。三台县认识到,蓝家大院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必须精心保护利用,留住乡愁。

在土坯房改建中,群众另行迁址建新房,蓝家大院保留进行修缮。石安镇专门制定了保护规划,弘扬蓝家大院“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依托大院建设非物质文化传承博览园和农业农耕实体展示馆,成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让大院活起来。

与蓝家大院一同获得保护的,仅石安镇就有老宗祠堂、天宝观等8处明清历史文化遗迹。

“要注重发现其中的‘沧海遗珠’,切实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三台县委大大马辉说,三台县将土坯房改建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结合,既留住了乡愁,又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秋林镇红星村,莲花池大院土坯房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青一代都已外出置业或者打工,50多人的院子现在只剩下3人居住。虽然这些建筑年代不长,但三台县通过认真调研后决定,保留这片土坯房,引进投资者,打造成民宿,借助秋林镇曾是古蜀上通往长安的古驿站,带动全镇的乡村振兴。镇内留存的53处古建筑和成型的四合院都将得到保护利用。

保护乡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让其成为乡愁的记忆,文化传承的载体,甚至拉动乡村的振兴。沿着这样的思路,三台县谨慎对待每一幢老建筑,宜拆则拆,能改则改,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则坚决保留。三台县保留了1000多处农村民居,并对每幢建筑制定了详尽的保护利用计划。这样,三台县既解决了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也让农村有浓浓的文化记忆,让群众有深深的家乡情怀。(记者 李晓东)

(责编:孟瑶婷(实习生)、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