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G时代逼近。作为一项新技术,www.gradjob.com.cn5G的落地需要手机厂商、运营商和产业链互相配合,加速5G终端和应用的成熟。业界流传一句话: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带来的不仅是智能手机体验的提升,随着而来的更是物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虚拟现实等应用场景的普及。
历经三年预热,手机厂商的5G竞赛终于在MWC开跑。爱否科技联合腾讯科技将全面聚焦5G产业,开启系列报道,关于5G手机所有的疑问,我们为你一一解读。
从 4G 牌照正式发放,到人人用 4G 手机吃鸡打王者,开 1 元 1GB 甚至免流量的手机卡刷抖音微博,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
所以当 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对 5G 频段划分完毕,当一年一度手机行业盛会 MWC 上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和运营商都开始现场提供 5G 体验和 5G 手机的发布计划时,我们很自然的认为,距离「一秒一部电影」,1 毫秒时延,万物互联的 5G 世界,只差一个工信部随时就可能颁布的 5G 牌照。
为什么 4G 普及得特别快?
试图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往往是回溯过去。中国三大运营商在 4G 基站的全部投入金额在 5000 亿人民币。而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速的覆盖,有着很难重现的时代背景。
o4G 牌照带来的充分竞争
如前文所说,中国 4G 普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发放 4G 的正式牌照。但这里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这个时间点比美国运营商主动在多个城市商用 4G 网络的时间,整整慢了 3 年。所以对于所有想支持中国 4G 网络的手机厂商来说,国外已经有成熟商用 3 年以上的芯片方案可以使用,更换一台 4G 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简直和 3G 手机一样的便宜。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补贴,那么 4G 手机刚上市的价格,将会昂贵很多。
第二,工信部为了补偿中国移动在 3G 制式上,因为支持国产自主技术,而导致的用户流失和盈利停滞。在 2013 年只发放了对移动最有利的 TDD-LTE 4G 牌照。 所以中国 4G 牌照发放的第一年,实际上是中国移动提前领跑 4G 的一年。
这促使移动在 4G 第一年进行近乎疯狂的 4G 基站铺设,一年覆盖 300 个城市,近 70 万个 4G 基站,净增近 1 亿的 4G 用户。而在一年多后,联通和电信才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 FDD 牌照。面对移动在 4G 上的领先地位,又再次激发了联通、电信对 4G 基站的投入。
我们常说,中国的运营商是垄断环境下的有限竞争。而在 3G 时代的小插曲,突然将这种有限竞争变为了 4G 时代的充分竞争。只是这种竞争,在 5G 时代很难重现了。
o4G 时延降低,激发了游戏和视频向移动端转移
即便是充分竞争,这种在 4G 基站上的投入只可能持续一到两年,然后等待市场的反馈。 到 2016 年年末,超过一半的用户在使用 4G 网络玩游戏,尤其在一线城市,这一数字达到了 68%。
而从 4G 的提供的网络体验来看,这并不意外。在网络较好的区域,4G 平均下载速度达到了 20 Mbps,已经完全可以支持 1080P 视频的播放,甚至是低码率的 4K 视频。另一方面,4G 的上传速度达到了 12.5Mbps,则让手机视频直播成为了可能。
在移动应用场景最重要的参数「网络延时」上,4G 则达到了 150 毫秒以内,这使得电脑上最为经典热门的 MOBA 和射击类游戏在手机上运行成为可能。而一旦像《王者荣耀》这样游戏解决了手机上的游戏交互问题,在 2016 年的火爆就不足为奇,桌面端的《英雄联盟》在 2017 年人数开始下降更显得意料之中。 一旦 4G 能满足桌面场景的网络需求,一定能迸发出用户对「游戏」和「视频」需求的迁移。
o腾讯阿里出手,用互联网套餐补贴拉新
当桌面端的需求逐渐开始转移到手机,移动端的流量逐渐超过桌面端时,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内容提供商,开始意识到 4G 流量的巨大价值。
随着联通进行混改,腾讯、阿里等巨头都以股份制的方式进入到运营商,并且开始推出定向免流的超值手机套餐。对运营商 4G 网络的补贴,是相对于拉新更为低廉且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腾讯王卡这样的套餐,一个腾讯用户可以很自然的把时间花在视频、音乐以及游戏上,而几乎不需要多掏一分钱。
截止到 2018 年,4G 用户的平均单月花费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相比 2017 年底大幅下降 57.4%,但是相应的每月消耗流量却超过了 4GB。
所以,5G 想要成熟普及,同样离不开 4G 普及的这几个条件:
- 标准的成熟
- 运营商充分竞争
- 4G 优秀的技术带来了接近宽带的体验, 完成了游戏和视频需求向移动平台的转移
- 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对商业模式的变革,降低了 4G 的资费,催生出的新用户场景
MWC 实际体验:5G 现在成熟了吗?
相比 4G 来说,5G 拥有着更高带宽、拥有着更低时延、以及支持海量设备的连接。所对应的就是 eMBB、URLLC、mMTC 三大场景(别担心,后面都会解释)。刚好,这届 MWC 上,都有这些场景的演示。
o媲美光纤的网速和带宽(eMBB)
三星在最新旗舰机 S10 上,展现了自己的 5G 场景:4K 棒球直播,可以任意 9 机位无延迟切换。
不过在三星 S10 的 2K 屏幕上,需要放大才能意识到这是 4K 视频。
华为在 MWC 则带来了 5G 的芯片以及三款面向家庭个人的 5G 设备。三款的原理都是可以通过插入 SIM 卡接入 5G,部分型号同时支持无线路由功能, 华为和三星的展示方向主要是 5G 的第一个特性:媲美光纤的带宽。
以 5G 的理论性能来说,不仅能承载一个家庭的所有网络需求,甚至能满足 8K 视频的带宽需求。但是需要冷静的是,受限于手机屏幕的分辨率,4G 就可以实现的高码率 1080P 已经完全够用。以致于展示区的小姐姐为了证明正在播放的视频是实打实的4K,在三星 S10 的 6.4英寸 2K 屏幕上,像放大照片一样放大 4K 视频。
而如果是想用手机投屏到非移动的电视上,则 5G 的带宽与现有的光纤就会重合。而华为的设备对于主要面向的是对于很多地区无法覆盖光纤,但是利用 5G 的不亚于主流光纤套餐的带宽和时延,全面代替光纤。
作为 5G 的重要特性,超高带宽已经完成了全部标准,随时可以进入到商用。
o在云端上运行 3A 游戏大作(URLLC)
相比三星在 2K 的屏幕上放大 4K 视频,OPPO 在高通的展示区提供了一个更加吸引人的使用场景:云端游戏。
现场手机通过 5G 网络连接一个爱立信的 5G 基站,对游戏的操作数据通过 5G 传到距离巴塞罗那 1000 多公里的阿姆斯特丹,再由阿姆斯特丹的游戏服务器将高画质格斗游戏《灵魂能力6》的画面通过光纤传达到最近的 5G 基站,最终传回 OPPO 这台手机上。手机通过 Type-C 连到电视,现场的游戏延迟大约 50 毫秒左右。
现场演示的工作人员称,因为现场网络环境不好,目前是按照 1080P 的码率。但是在实验室内部,可以无压力的使用 4K 分辨率。
这背后依靠的是 5G 的第二个特性:低时延(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低延迟)。如果说 4G 的 100 毫秒完成了部分桌面游戏向移动端的转移,那么低时延解决的则是「算力转移」。
如果 100 毫秒时延可以让射击类(吃鸡)MOBA 类(王者荣耀)从 PC 宽带转移到 4G 手机,那么当时延达到 6 毫秒以内,人类的感官机能就已经完全无法察觉到。 而 5G 所宣称的 1 毫秒,实际上已经远远低于显示器的延迟。所以整个行业对于 5G 都有着极高期待。
在 5G 网络环境下,任何设备(如手机)理论上都可以变成一个具备触摸功能的显示器,所有处理能力都可以搬到云端。哪怕这种延迟速度有很大的概率在实际上要打一些折扣,但是依然让人期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把直接影响手机甚至是计算机基本工作的算力转移到云端,就意味着对 5G 的覆盖要求要远远超过目前 4G 的,而由于 5G 的波长更短,穿透能力更差,相同的范围内,对 5G 基站的数量要求要高出数倍,目前业内评估,基站的成本至少是数倍的增长。所以算力转移在 5G 普及的初期更多的是选择在少数信号覆盖良好的固定场景下,而一旦场景相对固定,5G 的竞争对手又变成了光纤和 WiFi。
o低时延和自动驾驶(mMTC)
5G 一度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技术。 而对安全级别要求极高的驾驶技术来说,对于车辆识别以及路况的分析的画面如果需要通过 5G 云端来实现,就瞬间充满了非常多不确定性:比如 5G 信号的覆盖,有线网络的波动,摄像头对 360 度画面的分析时,编码解码所需要的时间。这都是与自动驾驶「低时延高稳定」的原则相违背。在自动驾驶方面,5G 对「城市管理部门对路面的监控」以及「城市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自动驾驶本身的意义。
谷歌以及传言中的苹果的自动驾驶,也都是在本地计算进行;而同样基于本地图像识别辅助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已经完成了百亿公里的数据收集。
最关键的是,「低时延」作为 5G 的最具想象力的特性,真正能够商用的时间,还需要等 5G 的 Rel-16 标准先制定出来。而 5G 超高带宽的标准 Rel-15,在 2018 年 6 月才刚刚确定。要等 Rel-16 制定完成,得以年计算。
o不要把物联网和 5G 混为一谈
高通的展台上,演示了 5G 在未来仓库以及物流中的实际应用。这是基于 5G 的第三个特性:海量设备的连接。
而这可能是大众对「物联网」最大的误解。
物联网如果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每一个联网一样,是一种多设备间连接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 2G 语音连接,也可以通过 3G 视频连接,也可以通过 4G 的 100 毫秒的低时延玩游戏。所以,5G 只是物联网的一种选择,这是个完全凌驾于 5G 之上的概念。
对于物联网来说,绝大多数的连接需求,是对时延没有需求,但是对低功耗有需求。比如智能家居,比如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共享单车,比如正在分拣的物流快递。
而 5G 是一种低延时、高功耗的技术,「高功耗」是物联网领域不需要也不愿看到的。无论 5G 是否普及,物联网早已经通过 NB-IOT 这种低功耗高时延的蜂窝连接方式进行着。
而 5G 对于物联网真正具有意义的是,从目前 4G、WiFi 有限连接数量,升级到 5G 可以实现的海量连接。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很难找超出 4G 以及 WiFi 连接上限的物联网场景。
而限制 5G 在物联网领域发挥作用的关键标准:Rel-17 的标准,仍在测试制定中,至少需要 2 到 3 年的时间。
所以即便工信部如外界猜测,在今年十月发布 5G 牌照,运营商也至少需要等待 Rel-17 的出台,才具备大规模铺设真正成熟 5G 基站的基础。
同样迷茫的开发者
标准的不成熟,手机价格初期居高不下,是每一项新技术的必然经理的阶段。4G 对腾讯阿里来说,是让以前只能用 WiFi 看视频打王者的用户,可以通过 4G 实现。这本质上是迁移。真正因为 4G 而诞生出的新需求,是近年才崛起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和户外直播。
对于 5G 来说,真正有可能因它诞生的新需求,只可能是仍在发展中的 AR 和 VR。然而在 MWC 上,我们体验到的 AR/VR 产品,相比过去两年并没有什么提升。
所以,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巨头公司,早早就开始进行各种闭门会议,探讨 5G 可能出现的新用户场景。但是时至今日,曾经享受到 4G 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红利的互联网巨头,面对 5G 时,依然相当的保守。因为他们所布局的绝大多数内容,在 4G 现有的速度,都被很好的满足着。如果没有因为更低资费,这些内容提供商无法产生「将内容迁移到 5G」的动力。
即将到来的 5G 手机和 5G 基站
在 MWC 上演示 5G 手机的厂商,都明确会在 2019 年年内发布 5G 手机。
因为标准的未成熟,此时的 5G 芯片在量产过程中,还面临着发热、耗电以及天线设计等诸多问题。所以上市的第一批 5G 手机,价格一定远远高于各家目前旗舰机的价格,甚至接近万元。在 5G 网络没有大范围铺设并进入到商用前,也很难期待运营商会对第一批 5G 手机进行大规模的补贴。
相应的网络覆盖方面,国内运营商也表示,今年会在广东省、江西省、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武汉市等总共将建立 10 万个 5G 基站,,甚至北京市甚至提出在 2019 年内对五环内实现 5G 全覆盖。这种仿佛一下拉近我们和 5G 距离的新闻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些端倪:其实要达到 4G 相同的覆盖效果,5G 基站的数量至少是 4G 基站三倍以上。但截止到 2018 年 8 月,北京市的全部基站数量也才接近 9 万个,覆盖率约为 98%。按照 5G 的数量,北京市的 5G 基站数量至少应为 30 万个以上。
而且这些 5G 基站所能展现的,仅仅是 5G 三大特性中标准完善的第一个特性,超高带宽。这对运营商来说,可以与华为在 MWC 上发布的热点配合,实现对一些无法覆盖光纤的老旧小区实现 5G 覆盖。
可以预见到的是,伴随着 5G 低时延、多设备连接的标准完善之后,这些基站可能再次面临升级甚至替换。
5G 终将到来,一如 5G 终将落幕
5G 推广最大的阻力,是标准建立之后,是否真的能诞生拉动用户换机的需求。而时下最热的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显然都不是 5G 的救星。
所以对于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来说,「5G 的巨额研发」和「天价的基站铺设费用」之间,是先造车还是先铺路的矛盾:手机厂商的郁闷在于,没有运营商大规模基站,我发布的 5G 手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运营商也在苦恼,你们这些厂商只是把 5G 的芯片塞进了手机,根本没有带来打动消费者的使用场景,我为什么要花上万亿来铺基站呢?
但是显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用的 5G 环境,而不是仅仅依靠想象,来催生推动 5G 普及的用户需求。
所以,要回答 5G 真的什么时候到来,要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是今年会在个别城市覆盖以高带宽为主要优势的「5G 先行版」,面向的是的开发者,以及通过 5G 实现光纤宽带覆盖的部分用户;而真正对于消费者而言,值得购买的 5G 手机,以及真正享受到 5G 网络的时间节点,则至少是 2021 年。这与 OPPO 中国区总裁沈义人的判断基本一致,在今年 MWC 上,他们刚刚推出了自己的 5G 手机。
我们没有丝毫怀疑 5G 即将到来,但也需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推动世界,因为真正推动世界的,是对现状的不满。这恰恰是 5G 所面临的最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