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咕咕咕”……一大早,医学博士 凯南伴随着白鸽的阵阵叫声,河北省阜平县王林口镇寺口村的硒鸽健康产业园内,已经脱了贫的王建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清理鸽舍、给鸽子喂食、学习乳鸽孵化技术,王建华干得格外认真。“以前想脱贫没门路,听人说养水貂挣钱,不懂技术赔了个光。现在好了,我在这里打工,不光能挣到钱,还能学技术,日子更有奔头了!”
这是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河北阜平的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搭建起“科技联盟+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条,助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尽锐出战,专家帮扶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助力产业脱贫是全国农业科教系统的一个缩影。
“肉鸽养殖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占地少,尤其适合以山区为主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按照一般家庭养殖数量1000—2000只,平均45天出栏一批的速度,一年的纯利能达到6万元以上。”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介绍。据统计,当前全国肉鸽市场需求量约为每年6亿只且不断增长,肉鸽市场潜力很大。
然而作为新兴的养殖产业,肉鸽品种依赖进口,育种技术落后,生产模式单一,产业规模化、科技化程度较低。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集聚了全国优势科研资源,旨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立之初,就把科技产业扶贫作为重点工作,并在我国北方贫困山区大力推广。阜平首家硒鸽产业富民示范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向全国市场供应优质种鸽60万对,富硒乳鸽1000余万只。
治病找病根,扶贫要找“贫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良种缺乏、品质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业农村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全国农业科研力量,找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提高产业扶贫实效。
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大凉山腹地。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助力,将苦荞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科研人员建立起州、县、乡三级良繁体系,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改变了过去撒播、不施肥、盲目施农药的粗放种植模式,带动全县10万亩春荞单产由原来的亩产10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目前,苦荞产业已成为美姑农业支柱产业,一座座彝家村寨结出了科技扶贫的硕果。彝族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瓦吉瓦”(好得很)!
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农业科教系统12万名科研教学人员、54万名农技人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质量效益、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精准服务,“手把手”教会贫困群众致富技术
“从猪圈改造、后备母猪选种到防疫治病,李站长一年跑我家十几次,脱贫致富有指望了。”安徽省霍山县漫水河镇养殖户周佩传感激地说。李站长大名叫李炳武,是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站长,也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普通一兵。霍山县特产的寿霍黑猪生产历史悠久,不少贫困户看到养黑猪有赚头,但又怕养不好。李炳武就和同事结对帮扶,“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养殖技术。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2016至2018年国家累计投入16.4亿元,支持全国贫困县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广大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热心指导、精心服务,为近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支沉得下、用得上、盯得住、帮得实的农技服务“铁军”。
农业农村部还会同财政部在贫困地区实施了特聘农技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了3000多名业务技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特聘农技员。特聘农技员的指导针对性强、带动作用明显,深受地方政府和贫困户的欢迎和认可。
“我们农民就喜欢像张老师这样的土专家,能帮我们脱贫致富。”陕西省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河村村民李水生,靠大棚种植脱了贫,他最感谢的就是延川县特聘农技员张海峡。在很多贫困户眼中,张海峡就像“活财神”。人工授粉有啥技巧,移栽怎么讲求深浅,看似简单的技术却非常实用。在张海峡的指导下,贾家坪镇的贫困户试种甜瓜都获得了丰收。
培育有致富能力的农民是解决贫困的长久之计。农业农村部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力度,2017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围绕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近17亿元,面向扶贫带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展开培训。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大大廖西元表示,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和关键因素,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将继续充分发挥贴近农民、靠近农村的优势和特色,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的科技服务送到贫困地区,助力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