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我们的后代在记起我们时心怀感恩而非蔑视……就需留给他们一瞥世界最初的样子。”1964年,围墙守护者2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美国荒野法案》时这样说。
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仅剩的荒野地区,正日益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影响的重要缓冲区,然而迄今为止,这批完整生态系统的作用尚未在任何国际政策框架,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或《巴黎气候协定》中得到明确体现。
“我们已经失去很多。”科学家们这样说。如果不想看到最后的完整生态系统尽数消失,必须抓紧机会保护它们。
荒野也有“灭绝”危机
和动物一样,荒野同样会面临灭绝危机。
和物种灭绝一样,荒野退化同样不可逆转。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7位科学家日前在《自然》杂志发表联名评论称,全球保育政策必须阻止地球最后的完整生态系统消失。
有部分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可能认为,碎片化生态系统更为重要。不过,碎片化区域也许能够带来旅游收入,也存在着丰富物种,甚至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但许多研究开始让学界看到:地球上最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多项功能,不可被替代。
在地球上,荒野地区是现存唯一在物种丰度上接近自然水平的地区。它们是进化时间尺度上,唯一为维持生物多样性过程提供支持的地区——其既是重要的遗传信息储存库,也是物种“避难所”。
模型表明,荒野地区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气候与水循环的调节作用,是极端天气和事件的“缓冲区”。此外,荒野地区还是重要的大气二氧化碳碳汇保护区,是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这都使得其作为物种“避难所”功能愈发重要。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受污染或人类压力较小的加勒比地区珊瑚礁,从白化中复原的速度,可以达到其他珊瑚的4倍。
抓住最后的机会
但今天,地球77%以上的土地(不包括南极洲)和87%的海洋,已经被人类活动直接改变。
在1993年至2009年间,人类居住、农耕、采矿和其他活动所占用的荒野面积,已经比印度还大——达到330万平方千米。海洋方面,几乎只有极地地区还没有工业捕鱼、污染和航运活动。
研究表明,工业对荒野地区的初始影响是最具破坏性的。一旦荒野被侵蚀,完整的生态系统及其许多价值将永远无法恢复。
在科学家们眼中,时间已经很紧迫。于是两年多前,一支国际科研团队绘制了地球上剩余的陆地荒野地图,随后,研究团队又为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绘制了地图。
他们将陆地荒野和海洋荒野定义为那些不受人类压力影响的地区,且连续面积需超过10000平方千米。
为了绘制地球上剩余的陆地荒野面貌,他们运用了关于人类对环境造成压力的8项指标的最佳数据(分辨率为1平方千米)。这8项指标分别是:建筑环境、种植用地、畜牧用地、人口密度、夜间照明、铁路、主要道路和通航水道。在海洋生态系统绘制上,则涵盖渔业、工业航运和肥料流失污染等其他16个指标。
绘制完成只是第一步。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只有在国际政策框架内承认荒野的重要性,才能保护地球上仅剩的荒野。
从纳入国际框架到落实国家行动
已经有一些荒野地区受国家立法的保护,但还远远不够。
报告称,1964年《美国荒野法案》保护了3.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但在大多数国家,荒野地区并没有得到正式定义、绘制和维持,也没有法案能够让政府、企业及社会承担起长期保护荒野的责任。
科学家呼吁,要在现有的国际框架内制定全球目标,尤其是那些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框架。
他们提议有几种可以立即实行的措施。比如正式记录荒野地区的碳封存和储存容量,以及将保护荒野的重要性写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政策建议中,让保护荒野能成为各国减排战略的一部分。
有了强制性的全球目标,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实体才能更方便地运转。但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将国际层面的政策变化转化为有效的国家行动。
根据研究者的衡量标准,不算公海和极地,目前有20个国家或地区保有全球剩余荒野的94%。那么,种种国家层面的举措——道路和航道扩张、大规模采矿、伐林、水产养殖以及工业捕捞等等,这些国家限制或者不限制的行为,都将具有关键性影响。(张梦然)
(责编:闻佳琪(实习生)、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