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右)在蔬菜大棚调研。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来看看三元朱村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初冬时节,5088音乐网年过七旬的山东原寿光县委大大王伯祥,见到老伙计王乐义,两人紧握双手,久久不放……
时光回溯到1986年,王伯祥任寿光县委大大,当时的寿光是潍坊的穷县。上任之初,王伯祥苦寻农民致富良方,得知三元朱村村支书王乐义在试验冬暖式蔬菜大棚,他竭力支持,“能致富的事,我们大胆试。”
“党员干部带头,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1989年,在王伯祥支持下,王乐义等17名党员搞起17个大棚。建大棚之初,地里的玉米未收割,要想赶在元旦前上市,必须杀青,那时候这是犯错误的大事。“不是无故杀青,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王伯祥又一次站出来,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后来,顶花带刺的越冬黄瓜如期上市。当时一户人家一年收入不到千元,而这17个大棚让三元朱村冒出17个“双万元户”。
王伯祥又找到王乐义:乐义啊,你当村支书,为村民致富努力;我当县委大大,为全县百姓着想,都是共产党员,咱俩目标一致。随后县里成立了推广小组,王乐义在各个乡镇巡回指导。第一年就推广了5000多个蔬菜大棚。
蔬菜多了,怎么卖?王伯祥充分调研,决定以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当时计划经济坚冰未破,有人问:“‘市场’搞出事来怎么办?”王伯祥答道:“百姓富起来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从上世纪80年代末占地20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起步,当地现在发展出农产品物流园,蔬菜面积增加到60万亩。寿光还成功发布了“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农产品物流园日均交易量达1500万公斤,年交易蔬菜量35亿—40亿余公斤,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王伯祥任县委大大5年多,针对寿光实际,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一是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把王乐义搞的蔬菜大棚技术推向全县乃至全国。二是组织了寿北开发,在盐碱滩涂上开发出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60万亩棉田,让不适宜种蔬菜地区的百姓富起来。三是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晨鸣纸业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三件事,解决了全县老百姓的致富问题,也打下了全县工业体系的基础。1991年,寿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离任至今,寿光群众仍亲切地称他“我们的伯祥大大”。
延伸阅读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