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昌出发,乍得阳和如细柳驱车一路向东,沿着蜿蜒起伏的公路前行1个多小时,一座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彝家新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
迈步进村,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通村入户的硬化路,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一应俱全,光纤网络畅通……谁能想象,这里曾经“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粮”。
2018年春节前夕,习大大总大大来到火普村视察脱贫情况,看望慰问彝区贫困群众。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彝家村寨,脱贫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住上好房子,脱贫攻坚强基础
火普村172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驻村第一大大马天深知,“住上好房子”是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然而,想要打响这“脱贫第一炮”,并非易事。就拿易地搬迁选址来说,既要考虑到科学安全,又要尊重群众意愿,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好心没办成好事”。
办法总比困难多。火普村党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和每片土地。综合考虑群众居住安全、致富增收、生活配套等多种因素,最终在山腰处确定了集中安置点。
“说干就干,既要干得快,还要干得好!”马天在开工仪式上说。这边施工热火朝天,村党支部动员全村党员和社员代表,组成志愿服务、监督施工、协调保障三支工作队,充分调动了村民安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6年10月,全村贫困户搬进了新房子。“共产党卡沙沙(彝语,意为辛苦了,谢谢),让我们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因病致贫的曲木烟尔坐在自家新房里,激动得老泪纵横。
房子建好了,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还跟不上,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机没信号。马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支书吉色次哈一道,几次协调争取,终于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通信网络基站。“现在好啦,再也不用爬上山坡‘找’信号了!”贫困户吉地尔子掏出手机跟在外地打工的儿子通话,幸福欢乐溢于言表。
产业来“造血”,群众增收路更宽
火普村的土地耕种,历来都是同土豆、苦荞联系在一起。发展新产业,村民们不敢想。对他们来说,与其憧憬一个不确定的富裕,不如守住当下可见的温饱。
谋划全村产业发展,村党支部定下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思路有了,对口帮扶昭觉县的绵阳市涪城区,为火普村带来了资金和项目。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很快确定了以“种养”为主的产业发展项目。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推动项目,党员干部忙前忙后,步履不停。
2017年,火普村成立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95头、基础母猪74头,采取“借牛还牛”“借猪还猪”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代为饲养,权责分离、利益共享。
种植业方面,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大棚、种子和技术指导,承包给愿意带头发展产业的党员、群众代表,通过“个体参与+模范带头”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感受到了依托集体发展的巨大优势,更加积极参与到村产业发展中来。
“我们这里种的羊肚菌品质高,卖得特别好。”正在大棚里学习技术的党员吉列次子告诉记者,按目前市场价格,新鲜羊肚菌每亩产值可达1.8万元以上。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发展产业,2017年火普村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0元,今年可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们不仅靠流转土地获得租金,而且在发展当地特色农牧产业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并获得收益。村党支部根据需要,又规划了30亩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种植,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
精神富起来,党建引领“四好村”
“白天烤太阳,晚上看星星。物质要脱贫,精神更要富起来。”马天坦言,长期的贫穷落后导致村里社会风气差、陈规陋习多,这也成为火普村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拦路虎”。
如何激发村民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成为火普村党支部抓好精神脱贫的关键。
“三会一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村党支部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政策和措施。同时,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参加合作社、带头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带头养成生活好习惯、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移风易俗,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改变当地高额婚嫁礼金等陈规陋习,火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等形式,党员干部主动介入,推进厚养薄葬、治理高价彩礼。支部抓党员,党员带群众,在村民心中真正树起了一面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旗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坚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是火普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火普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以补齐基础短板为先、发展特色产业为本、推进移风易俗为要,齐心协力创造美好未来。
投身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脱贫奔小康之路,火普越走越宽,步伐也越来越快。
(责编:冯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