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斗罗大陆之轮回天瞳成都大慈寺路国际青年社区的一座巨型“负能量”垃圾桶成为“网红”。把相应的负面情绪写下来扔进垃圾桶,成为大家宣泄压力的一种新方式。“这个展览是想用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让他们扔掉过去一年的负能量和负面情绪,轻装上阵,迎接更好的未来。”大慈寺国际青年社区工作人员邱爽告诉记者。
“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创造了很多机制,使得老百姓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同时,又能让广大老百姓分享社会治理的成果。”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说。
目前,成都每年新增常住人口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作为一个实际管理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的超级城市,治理难度不断增大。为此,成都不断创新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格局,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终结“九龙治水”
设立市委社治委统一职能,对社区进行统筹指导
已经80岁高龄的李启明老人每天除了散步外,还要坚持到倪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读读报纸、听听“微党课”。他说:“虽然我一把年纪了,但社区党组织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也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大力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按照社区居民“第二个家”的定位,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倪家桥社区将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转变成为全天候互动式“家园”,将党群服务中心与文创园区相叠加,形成了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多功能“院子”。
“九龙治水就治不好水,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缺乏一个统筹社区,激活人、财、物等资源,高效地对社区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的机构。”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谈到以前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所面临的症结时说。2017年8月,专司统筹管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职能部门——成都市委社治委成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本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职能统一,高效地对社区发展治理进行统筹规划。
“成都成立这样一个部门,结束了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李强表示。成都在市县两级设立社治委,作为党委常设工作部门,由党委常委、组织大大兼任主要负责人,负责战略谋划、统筹指导和督促落实,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
职能统一后,首先减负的是街道。火车南站街道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建文今年初为街道成功引进新希望集团化工投资总部的招商项目。这项需要研究区域产业、了解产业配套政策的专业性工作,从前直接由街道承接,但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现在成立了专门的投资促进中心,由专业团队来负责街道经济发展。按市委社治委要求,区(市)县不得向街道(乡镇)分解经济指标和招商引资任务,取消相应考核指标,把街道(乡镇)的工作重心真正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
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优化,全市各部门面向社区的各项工作实现有机串联,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协调有序、推动有力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抓住服务根本
完善社区治理,“党建引领+”效能充分释放
郭树槐是玉林社区的老居民,如今的社区让他感到安全又有品质。例如,家家院落门口有了门禁;门口的路面和墙面被精心打造;门口的店铺被规划得“有规有矩”,“这让大部分老居民都很有获得感。”
这得益于成都实施的“党建引领+五大行动”,由社治委牵头,通过党的组织和工作渠道下沉服务资源,投入580亿元,实施老旧院落整治项目327个、“两拆一增”项目2011个、“小游园·微绿地”项目143个、特色街区打造项目112个,整治背街小巷1918条,社区环境焕发生机。
成都还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建设“15分钟生活服务圈”,植入教育、医疗、家政、购物等基本生活服务项目,实施党建引领+精准服务。上线“天府市民云”APP,集成网上办事、信息沟通、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便民缴费、生活消费等34个部门(单位)的139项服务项目,自2018年10月“天府市民云”上线以来,实名注册用户已超70万人。
走进倪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院子编辑部”,社区的办报能手们正在商讨下一期“倪来我往”社区报的选题。驻区单位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认领的“院子编辑部”党建项目,由省建设厅推荐的办报能手和社区写作能手组成编辑部,所编报刊成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精神交流园地。
中央组织部党建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萍认为,成都把基层各领域的党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建立全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利益联结机制,打破了行政壁垒。
创新参与机制
发动公众参与,凝聚共建共享主力军
家住郫都区书院社区的王雨萱周末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妈妈一起来小区旁边的菜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看着它们从发芽、生长到成熟,王雨萱心里说不出的欢喜。
“没想到进城了还有地种,像我这种劳动惯了的,每天有这15平方米来打理,真的很舒心。”对于王雨萱的奶奶来说,这个小菜地解了她的乡愁。
城市闲置地块一直是乱搭乱建乱扔现象的集中地,严重影响着街道社区环境。郫都区书院社区别出心裁,“与其脏乱无序,还不如顺势而为,引导市民种菜,同时形成城市微田园景观,我们叫做‘可食地景’。”郫都区书院社区党委大大张雪告诉记者。
“自从有了这片地,居民从关闭的屋里走出来,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关系变近了。分享菜苗、分享工具、分享耕作经验,还能分享收获,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也更浓厚了。”张雪很开心看到这块菜地带来的其乐融融。
在成都的社区精神里,公众参与始终是其内核。安公社区以“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积分兑服务”的方式,成立志愿者“积分银行”,制定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办法,志愿积分可在12个点位兑换商品和15处公共服务空间兑换有偿社会服务。2017年,社区全年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5万小时,评选“志愿服务达人”105人。
本版制图:蔡华伟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