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新歌??践行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调研记鲍文反应序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09 12:20

2015年1月,鲍文反应序列习大大总大大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020年1月,习大大总大大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作为滇西南的重要城市,临沧坚决贯彻落实习大大总大大的重要指示精神,让“开放”成为有力支撑,让“产业”成为持续之基,让“绿色”成为亮丽底色,让“乡村”成为鲜明亮点,不断为云南篇章书写临沧精彩。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上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也让云南边疆的佤山佤寨走进人们的视野。

祖国西南,云南临沧,在2.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个民族共生共荣。其中,“直过民族”有6个。这里是著名的“世界佤乡”,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人口的60%。

今天,作为边疆地区、高原山区、民族地区,临沧正以敢闯敢试的勇气积极探索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阿佤新歌响彻澜沧江两岸。

佤山巨变与临沧机遇:临沧不止于临沧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在临沧火车站,充满佤乡特色的候车楼成为游客竞相拍照的新地标,在这里,每天进出的旅客将临沧的新变化带向世界。今年“五一”假期,临沧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46.49%,这其中,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功不可没。

作为地级市,临沧直到2017年底才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直到2020年底才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临沧市交通运输局副大大吴金泉说,没有一米高速,没有一寸铁轨,是曾经制约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一度成为临沧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临沧的车牌以“云S”开头,而弯弯曲曲的“S”,正映照了临沧交通的过去。见识了临沧山路之曲折颠簸后,外地来临沧的人甚至提到“云S”就头晕。

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滇缅铁路的构想,就把临沧作为通往印度洋的最佳出境口,把临沧孟定作为滇缅铁路的最佳出境点。这条铁路1938年开工建设,1942年因战争和历史原因,被迫毁路拆轨。至今依然矗立在临沧南汀河上的滇缅铁路遗址,充分印证了临沧孟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临沧人对铁路的执着也由此可见一斑。

从没有一寸铁轨到“百年铁路情”圆梦,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到开工667公里、建成200公里……如今的临沧交通条件已显著提升,长期制约临沧发展的交通瓶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临沧的改变,不止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巨变,城乡发展亦取得历史性跨越。临沧所辖8个区县均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过接续奋斗,全市36.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7.04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中,9.01万“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全部顺利脱贫。临沧成为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之一,千百年来困扰当地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距边境沿线300米,距永和口岸600米,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隔桥相望,这里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走进村里,一条条串户路纵横交错,永泽江里菜一栋栋特色民居绿树掩映,村庄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村民组长鲍艾保说,他们是从旧居搬迁安置来此的。原来的老寨受地形限制,100多户人家挤在一个小山包。新村有效解决了原来佤族村寨住房简陋拥挤和居住环境差的问题。

如今,佤族同胞实现了安居,生活垃圾全收集,自然村路灯全覆盖。“寨子旧貌换新颜,旅游的人气也跟着旺了起来。”佤族青年李明搬进国门新村后,率先开起农家乐,主营鸡肉烂饭、牛干巴等佤族美食。农家乐有一道汤,名为“德美汤”。李明说,现在生活好了,要明白这汤的含义,懂得感恩,感党恩。鲍艾保说,沧源佤族群众的日子很令隔桥相望的缅甸佤族人羡慕。

沧源县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自治县,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5%,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新中国成立初期,佤、独龙等民族及部分民族地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沧源由原始社会末期一跃千年,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沧源县委大大杨志厅说,沧源几十年的变迁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近几年,在脱贫攻坚中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则是最为动人的一章。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有时代新机遇。

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临沧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临沧示范区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肩负起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的重任。这在全国仅批复6个城市。

国家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从中国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中国边疆;从世界地图看临沧,临沧在亚洲中央。“地位极其重要,区位无可替代”,临沧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有3个国家级口岸,经临沧清水河口岸出境,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直通印度洋最短也是最可能最快建成的陆上通道。可以说,临沧是中国联动南亚、东南亚的十字形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的物流枢纽。

2021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临沧举行现场办公会,为临沧“十四五”发展确定了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云南为何对临沧寄予厚望?

在临沧市干部群众看来,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因为临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早,开启了乡村振兴“临沧实践”,有条件、有能力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作出示范。成为兴边富民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是因为临沧作为边境市,既要肩负起镇守边关、为国守门的重大职责,又要积极推进开放,从开放中获得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贡献。

临沧曾经的困难在边,障碍在边。过去,临沧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发展滞后,产业联动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瓶颈突出;沿边开发开放层次低,有边不富突出。总体看,长期面临着“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的问题,僵尸赛车修改器沿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优质的乡村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

临沧如今的优势在边,出路也在边。临沧市委大大杨浩东说,临沧已实现“第一次大的跨越”,正向着“第二次大的跨越”持续发力。临沧位于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临沧发展的滞后性正在迅速转化为后发性优势,边远封闭的劣势开始转化为对外开放的优势。

临沧绝不止于临沧。

记者手记:优势在区位。不到临沧的人,很难明白,区位能够唤起多少激情,凝聚多少力量。临沧的跨越式发展起步不算早,却适逢其会。有了第一次大跨越,就有更多次大跨越。

对外开放:边疆不再是“边疆”

我的临沧,World临沧。

在临沧城市规划馆的世界地图前,临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大大杨舒以“太阳转身、两洋分水”概括了临沧的独特区位优势:从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陆路距缅甸腊戍148公里,距皎漂888公里。这条经清水河口岸至缅甸皎漂的国际大通道具有距离最短的优势。经测算,由广州经昆明至临沧清水河至皎漂港2277公里,比从马六甲海峡经过距离短约3000公里。

临沧国境线长近300公里,而“有边不活、有边不畅”曾是临沧的真实写照。那时,有人说,作为边疆的边疆,不要说对外开放,就是大多数云南人也没去过临沧。

“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习大大总大大在视察云南时这样指示。

如何走出属于临沧的对外开放之路?跳出临沧看临沧,局势便豁然开朗??

临沧有清水河国家一类口岸和镇康南伞、沧源永和两个国家二类口岸,有5条公路与缅甸相连,19条边贸通道及诸多边民互市点。把临沧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是临沧最大的机遇。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犹如一阵春风,让临沧看到了从开放“末梢”到“前沿”的转机。

目标有了,想要成功却并非易事。在交流中,临沧干部群众加快推动发展的心情非常迫切,而最初迫切心情下也夹杂不少情绪,比如:学了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再回西部感觉发展基础差,有畏难情绪;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只看眼前,缺乏规划,“引凤不成赔了梧桐”的急躁情绪。然而,最后的共识是不管多难,“砸锅卖铁”也要干!

把此前令人发晕的“S”拉直了,就是通途大道。作为云南省铁路史上首个提前通车的项目,大理至临沧铁路提前半年建成,就是临沧干劲的明证。畅通的交通网,不仅为临沧人民出行提供便利,也为临沧各类物资进出打通“大动脉”。而今,以昆明(玉溪)至清水河通道为燕躯,大理至临沧通道、临沧至普洱通道为燕翼,沿边通道为燕首,向着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展翅飞翔的“飞燕形”综合交通网络日渐成型。

有成绩,也有隐忧。虽然临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但支撑力较弱,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滞后。杨浩东有个形象比喻:如果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看做是“藤”,那“藤”的根本目的是要滋养城市这个“瓜”。如果不抓工业化和城镇化,很多城镇和乡村可能就如茶马古道上的驿站一样,被高速公路和铁路所抛弃。

挑战一个接一个。要突破种种困境,唯有一个“闯”字。把“闯”字拆开看,身处国门的临沧,正如一匹跃跃欲试的骏马,泡泡战士散弹技巧跨越国门,面向世界。做到地方先行、民心先行、企业先行、文化先行,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四个先行”和“五通”,就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临沧实践”。

“相比2011年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启动建设时的发展状况,2020年,孟定清水河口岸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倍,边民互市贸易额增长18倍,居云南省第二大对缅贸易口岸、云南省对缅口岸互市贸易额第一位;进出口货运量增长了17倍;出入境人流量增长6倍。”临沧市商务局大大周永智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尽管车流、人流有所减少,但货运量和贸易额却逆势上涨。

可以说,这些数字是从一片空地里“蹦”出来的。十年前,这里还是鲜有人问津的边城山地。如今,已成为沿边开发开放的热土,企业纷至沓来。

沪滇产业合作企业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2020年7月,公司耿马蔗渣模塑可降解餐具项目落地临沧。按照测算,项目总投资2.5亿元,可为耿马县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实现年产值6亿多元。

在绿赛可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操作着机器,加工着产品。“目前一期基本建成,首投10条先进的生产线,形成3万吨产能。”公司总经理助理熊小琴坦言,因为机器升级,目前技能人才缺乏,培训任务比较繁重,很多培训工作要“从零开始”。

把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从沿海搬到边陲,从零开始,勇气何在?“公司看好孟定边城的发展,把上海的经验带到临沧,能实现公司与口岸经济区一起壮大。之所以选址临沧,除了丰富的蔗渣资源外,还因为它地处滇缅大通道中心,是产品经缅甸出航印度洋的桥头堡。”熊小琴道出了原因。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不断壮大,见证了临沧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201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以州市名命名的国家级边合区,也是自1992年以来云南省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边合区。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十年成规模。其建立之初提出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现实。如今,合作区内“多点开花”。日处理1万吨蔗糖厂、边民互市市场、中缅鞋业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孟定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产能合作区、中央商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园区入驻企业达400多家。

在孟定清水河口岸,但见新边检大楼拔地而起,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大道,将中缅边境紧密连接在一起。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戈正旗说,中方的飞速发展,也带动缅甸热火朝天地建设,把“通道经济”延伸为“产业经济”。昔日“要走孟定坝,先把老婆嫁”的孟定,正向区域性国际新兴口岸城市迈进。

目前,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与缅甸商务部清水河边贸局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双方在跨境运输、口岸交通治理、边境贸易等具体合作事项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深化与缅甸方面沟通协商,就中缅国际大通道建设、双边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达成共识;成立入境缅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进一步拓宽入境缅籍人员合法务工渠道。

古有茶马古道的辉煌,前有滇缅铁路的印记,今有“一带一路”的机遇。临沧对外开放之路还在不断拓宽。不仅是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格斗小战象更重要的是在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记者手记:出路在开放。对外开放一小步,社会发展一大步。曾经,地处滇西南的地理位置让临沧成为“神经末梢”。而今,临沧已由远离市场变身投资热土。智慧又实干,加之国际通道的打通,带来的将是无限可能。

产业特色:高原山区不再是荒山

七县一区,处处多山。作为位于滇西山区的典型农业大市,临沧虽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但经济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眼前的硬骨头还有不少。解决难题要靠发展。扎实打基础,培育好产业,边疆人民的梦想才有着落。

那么,临沧有什么?又可以干什么?

对内,临沧产业基础较弱,招商引资、承接产业吸引力有限,资本、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匮乏,新兴产业更难无中生有;对外,与省内的昆明、曲靖、玉溪等工业大市和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大市竞争,临沧也面临不小的压力。

“显然,临沧的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要走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必须立足资源,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拓展资源。”临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鲁绍云表示。

资源在哪里?丰富的光热水土条件和多样的地形地貌。勤劳的各族人民在佤山大地上辛勤耕耘,生产出了茶、蔗糖、坚果、蔬菜、畜牧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培育着高原特色农业加工产业体系。

甘蔗种植面积150万亩(境外30万亩),让临沧当之无愧居云南产糖量第一位。其中,耿马县的产糖量居全国产糖县第五,2019/2020年榨季,全县产糖量创历史新高,产糖28.1万吨。

发展蔗糖产业,让耿马人“甜”了一阵,却也“苦”了不少年。“耿马产糖,但是很长时间内耿马人却吃不到自己的糖。”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办公室主任钟晓荣苦笑,“因为没有相应的生产能力,我们只能买原料产自我们却挂着别人商标的小包装产品。”

痛定思痛,耿马致力于把一根甘蔗“吃干榨尽”,不断延伸蔗糖产业链条,带动产业接“二”连“三”,提出打造千亿元级蔗糖产业的目标。

走进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记者看到,榨糖剩下的蔗渣经过一个个现代化的操作车间,被制成不同型号的餐具、包装材料等产品,变废为宝。“这种一次性产品在自然环境下可完全降解,非常环保,目前主要面向海外。”工作人员介绍。

对蔗渣的利用只是一方面。在耿马蔗糖文化展示中心,耿马人对甘蔗的资源分析可谓是细微之至:甘蔗叶、蔗梢生产畜牧青贮饲料,围绕蔗糖还能生产出白糖、酒精、有机肥、纸浆等多种产品。当地糖企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作为抵御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蔗糖产业附加值。

虽然蔗糖产量不如广西的几个主产县,但耿马在全产业链上却是全国独一份。规划建设于2018年的耿马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目前已入驻30家涉糖企业,糖业行业实现年工业产值68亿元,初步形成“糖、酒、纸、饲、肥、药、化妆品”7大类34个产品的全产业链。

如果说“吃干榨尽”甘蔗是后知后觉,那么,在坚果产业上临沧人则是谋划在先。

谁能想到世界最大的坚果产区在临沧?从零到世界第一又要用多久?临沧并非坚果原产地。1991年,一粒澳洲坚果种子漂洋过海来到临沧永德县,被当地引进试种。经过30年的发展,临沧坚果种植面积一跃达262.77万亩,占全球种植面积的一半。

“当时云南多地都有试种,6年至8年挂果后,我们发现临沧的坚果品质非常好。临沧的大山是产品的宝库,气候、土壤、温差都非常适合,2010年开始大面积发展。”在位于镇康县的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技术总监李晓波向记者介绍。这是坚果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凭借规模第一的种植面积,临沧坚果产业从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延伸,先后引进了云澳达、松哥实业、顺宁坚果等大企业落户,又与休闲食品领军企业洽洽食品、三只松鼠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加工企业14个,年加工能力达4.5万吨,研发生产六大系列19个精深加工产品,2020年实现综合产值22.86亿元。

数量上形成绝对优势后,临沧还努力站到行业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临沧成功举办国际澳洲坚果大会,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并由国家林草局在临沧建成澳洲坚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眼下,正加快坚果青皮、果壳、果仁以及延伸产品的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力度,打造中国第一个坚果全产业链基地,打造世界一流的“坚果之乡”。

除了“糖”和“果”,临沧还产茶,产好茶。

“临沧的茶占尽了天时地利,无论是古树资源还是生态环境,都是我们茶人向往的。”福建茶人黄金木,2015年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凤庆县小湾镇锦绣村考察古茶树,自此便与当地结下不解之缘。这是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6年来,黄金木每年都要来与村民们学习交流。“我是学生、是师傅、也是客户,我把一些制茶技术传授给他们,也把临沧产的好茶带回福建。”

县县有茶,一山一味。2020年,临沧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67.77万亩,茶叶产量14.9万吨,均居云南省第一位。作为世界茶树起源中心、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中国重要的红茶产地,临沧“滇红茶”“冰岛茶”“昔归茶”扬名海内外。如何充分挖掘好茶资源,考量着临沧干部群众的智慧。

临沧提出提升茶叶品质,打响茶品牌,加快茶旅融合,延伸茶产业链条。“十四五”时期,按照全省茶叶“全面绿色、一半有机”的建设要求,临沧要实现全市茶园基地100%绿色化,有机茶园面积占比50%以上,推动勐库冰岛茶小镇、临翔区昔归普洱茶小镇、凤庆茶尊养生特色小镇建设,将临沧建成中国滇红茶和普洱茶核心生产基地,打造世界一流茶产业。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副大大杨世平告诉记者,围绕“绿色食品牌”,全市建成2200多万亩优质高原特色农业基地。“下一步,要抓加工、抓龙头、创品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立足有限资源,实现最大价值,临沧的优势产业不仅在全产业链上表现突出,也为推动绿色发展增添了底气。

记者手记:破题在资源。特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没有产业链,很容易沦为廉价产品集中地。而临沧的方案是,强链补链,辅以规模化,延伸资源,超越资源,打造出全产业链的优势产业体系。

绿色发展:绿色不仅是绿色

没去过临沧的人,若从网上搜索一下,或许会这样形容临沧:江河纵横、群山叠翠、气候宜人。在临沧市生态环境局副大大王嘉红看来,这些自然环境构成的生态,是“临沧的根本”,决定了必须走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道路。

行走在佤乡的山水间,绿色仿佛如影随形。70.2%的森林覆盖率,97%以上的空气优良率,18.5℃的年平均气温……临沧有着绿色发展的起手好牌。在经济增长的大目标下,怎么打好手中的生态牌?在传统经济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习大大总大大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他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

茶是临沧的魂,绿是临沧的根。茶与绿如何相得益彰,怎样保护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

双江县勐库镇最北部的冰岛村,傣族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是澜沧江中下游最著名的茶村之一。其中,冰岛老寨又是冰岛五寨中茶叶价格最高的村寨。冰岛村党支部大大李彩荣介绍,冰岛老寨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有2万多株,500年以上的古茶树近5000株。

随着古树茶效应显现,冰岛茶价格持续高涨,老寨面貌日新月异。借助茶产业,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出门有汽车,回家住洋房。然而,村里人逐渐发现,这也是有代价的:村寨内楼房等建筑物扩张,与茶树抢地盘,有些楼房直接把茶树包围,加之每年春茶季,涌入老寨的车辆尾气排放、生活污水排放、人员频繁贸易活动等,都加重了对古茶树的污染,甚至造成部分古茶树死亡。

保护古茶树资源势在必行。当地做出了一个虽艰难却果断的决定?为了生态环境,人为古茶树腾地方。冰岛老寨74户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村民会有阵痛,但从长远来说,对保护古茶树资源和改善古茶园环境很有意义。这些古茶树不仅是当地茶农的致富之本,更是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库。“还房于茶,恢复生态;还地于茶,保护资源,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李彩荣说。

履行好保护的职责,还要有制度的“硬杠杠”。在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一棵树龄超过3200年的古茶树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这是已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茶树,被称为“茶尊”。近年来,临沧市出台了锦绣茶尊古茶树保护实施办法,凤庆县划定3平方公里保护区和100米的核心红线区,并对古茶树进行挂牌保护。以古茶树保护开发为契机,锦秀村每棵古茶树为农户年均带来鲜叶收益8000元以上。

生态治理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软环境”就能转变成“硬实力”。

临翔区腾龙村是拉祜族村,村内的诗云号山庄有两间小房子,一间叫“流觞”、一间叫“寻梅”,房子装修花费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山庄经营者杨江说,但凡来过的人,大都会问上一嘴房间的价格。

两间普通的民宿,怎么会有这样的魅力?拿“寻梅”来说,房子的搭建,是为了对上门口的两棵古梅花树。为了突出这两棵梅花树,房的前墙用一扇可以推动的门来替代,这样游客只要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外面的“梅景”,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田园画。这完全超出了游客预期。

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每建设一个村寨、治理一条河、修建一条路,都要让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京自然村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寨。走进村子,但见古木参天,竹影婆娑,不时还有散养的孔雀在绿树红花下觅食。村口一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根如盘龙,阳光透过树梢投射在地上形成斑驳光影。

在村民阮国燕家,充当院墙的架子上摆了近百盆各色盆栽。说起这花,也有故事。几年前,允俸村率先拆除在农村院落的围墙,以“绿篱”取代,改庭院为花园。一开始,村民想不通,但是,当家园变成鲜花盛开的村庄时,大家也就理解了最初的用意。依托“公司+合作社+庭院”的模式,对内村民户户种花,美化村落,对外游客可以买花,电商送花,那京村村民因此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允俸村党总支大大艾蕊说,最大的变化是观念的变化,大家主动维护村容村貌的意识更强了。

临沧,尽管还算不上发达,但绿色发展的方向异常坚定。青山绿水是天赐的宝贵资源,守住这宝贵的资源就是责任。为了守好七彩云南的绿水青山,临沧坚持“塑形”与“铸魂”兼修,努力建成“最美丽的地方”。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一个个荣誉称号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临沧开花结果。一个个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村庄呈现在佤山大地,福泽后人。

记者手记:希望在生态。抬头见绿,俯首是绿。生态是临沧的最亮底色,也是永续发展的希望。临沧人民普遍为生活在这个生态宝地而感到自豪。这股自豪之情,转变为自强之志,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乡村不再旧模样

无论是隐秘大山里崛起的特色产业,还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早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临沧就率先研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提前开启了对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临翔区腾龙村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相结合,从一个贫穷的村寨变为乡村旅游网红村;永德县菖蒲塘村的村民曾“看见生人就躲起来”,如今通过农村电商,把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习大大总大大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总大大的讲话让临沧人的实践更有力、探索更主动。临沧在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基础上,不断发力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2018年9月,对临沧的乡村来说是个重要节点。当月,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

临沧市有7612个自然村,过去,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规划引导,盲目建设、乱搭乱建、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较突出。虽然也聘请过一些规划机构编制村庄规划,但由于实地调查不够、不了解乡土人情,难以落地。

如何破解村庄规划不接地气的问题?临沧有创举。以“我的村庄、我规划”为主题,于2018年12月启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回到家乡,对城市、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进行全覆盖规划。

“光入村开会是不行的,与村民在火塘边、田地边交流,才能有收获。”临沧市扶贫办副主任李本菊进城参加工作前是双江县勐库镇正气塘村人,跟老乡们一起规划正气塘村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通过回村摸清村庄资源,大家规划把村脚原始800米茶马古道以及夹象干沟、天生桥等原样保留;同时修复小村桥、水磨房、歇马场,让人们重走茶马古道,感受百年沧桑。

如今,临沧一市的探索已经上升为云南全省的行动。今年5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联合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宣布将用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动员国家公职人员深入基层,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

规划有了,如何把住重点、突破难点,临沧把目光放到了边境村上。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边境一线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存在较多短板,44个边境村是小康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为让“守边人”率先实现小康,临沧在44个边境村241个自然村率先启动建设沿边小康村,推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2019年,沿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53元,首次实现沿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沿着边境公路前行,来到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沿途都用彝族文化元素作为装饰。一栋栋灰瓦白墙的新民居,家家屋顶上飘扬着五星红旗,阳光梳洗着花果飘香的农家庭院。作为镇康县域内最抵边村寨,曾经的刺树丫口偏远贫穷,“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水从天上来”。如今,住房饮水安全、村组道路硬化、4G信号全覆盖。

村里颇有吸引力的是长一公里的观光栈道。栈道依山而建,游客漫步其上可领略“一城观两国”的美丽风光。栈道下方,是果蔬采摘体验区。红岩村驻村第一大大陈德美说,刺树丫口村确定了“边境特色旅游村”的发展方向后,旅游商贸服务业成为重要收入来源,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游客多了,之前四处打工的村民杨德才瞅准商机,回村开起农家乐。他说,景区正常开放时,周末一天平均七八桌客人,流水近两千元,生意很火。

刺树丫口村折射出边境村庄之变。但是,村庄毕竟只是村庄,体量小,内生动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临沧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董华春说,边境地区的发展,必须放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大视野下谋划,将“一村一品”的微型经济圈融入沿边城镇带农业产业小型经济圈乃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引导更多资源要素聚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基础在乡村。全面建设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把优先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在因地制宜上持续发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临沧探索值得借鉴。

临沧精彩与使命责任:阿佤歌声唱响新时代

从边疆末梢到开放前沿,从久困于穷到一越千年,无论是交通建设的“临沧速度”、对外开放的“临沧优势”、产业发展的“临沧探索”、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都等待临沧各族人民再次续写。

“贯彻落实习大大总大大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从‘云南方案’谋划‘临沧方案’,是新时代临沧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推进临沧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杨浩东说。

从全局分析,临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但支撑能力还较弱,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滞后,这是临沧最大的短板弱项;临沧地处西南边疆,稳边、固边、兴边、富边的任务艰巨繁重,这是临沧最大的政治任务;临沧天蓝地绿、水净山青,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上,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临沧最大的时代命题;临沧是中国通往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把临沧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这是临沧最大的使命责任。

看清现实的路,认准奋斗的目标,才能在任重道远的路上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农业大市发展相对滞后,如何补齐短板?“我们要大干工业化,做好农产品加工、进出口加工、新材料产业及高科技研发三件事;大干城镇化,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大干现代化,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吸引更多企业落户临沧。”鲁绍云说。

边疆村村寨寨变化天翻地覆,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杨世平提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合作机制,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培训就业全覆盖”。

沿边开放优势明显,但兴边富边难题如何破解?在周永智看来,要加快打通中缅印度洋大通道,坚持扩大和深化对缅开放不动摇,推进对缅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建设贯通双循环的枢纽和平台……

前行的大道不会是坦途,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临沧仍需倍加努力。

“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

穿越半个多世纪,阿佤新歌经典依旧,仍在传唱,并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