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变迁 住宅与城市共生长colorcorrect.dlm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1 17:59

  70年,colorcorrect.dlm弹指一挥间,过往繁华与成就,尽在眼前。

  站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俯瞰整个北京城,尽收眼底的不仅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故宫建筑群,还有见证了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国贸三期、中国尊、鸟巢、盘古大观等,你是否会感叹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完美交融?漫步于充满文艺气息的798街区,你是否在感受到浓浓工业感的同时,又被独具特色的创意文化和现代艺术所感染?穿梭于中关村,你是否又惊叹于科技的快速发展……

  我们始终相信,城市是有记忆的,会呼吸的,随着时间的洗礼,我们周边的一树一木,一砖一瓦,每一处建筑肌理,每一条城市街区,藏着的不只是回忆,还镌刻着一个城市数十年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回望过去,致敬时代,展望未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新京报房产新闻推出《城·迹》专题报道,希望见微知著,从住宅空间的改变感受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从建筑风格的迭代感受城市面貌的革新,从房地产这个具体的行业变迁把脉城市与时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走过了跌宕起伏又精彩纷呈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城市承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出了巨大贡献。

  将时针拨回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人的居住环境整体较差,居民的住宅面积小且简陋,而农村的居住条件更差,多为土坯房、窑洞、茅草房。到了五六十年代,居住条件有所改观,出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诸如简易楼、筒子楼。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大大改善,住宅设计意识苏醒,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2000年以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商品房成为市场主流,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住宅类型从高层住宅到花园洋房,从复式住宅到别墅院落,建筑风格也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多轮迭代,从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到新中式建筑的崛起。

  种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7.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9.2平方米。

  而这一切巨变的背后,既有着房地产长期制度的搭建与完善,从早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形成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方式,再到1998年房改,取消福利分房,推出个人住房按揭,开启住房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并在后来很长时间形成保障房、商品房、租赁房等多渠道供应体系;又有着阶段性的调控政策,限购、限售、限贷等,以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而随着房住不炒的持续推进,租购并举、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也在逐步落地中。

  这一切巨变的背后,更伴随着一批房地产企业的诞生与成长。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进程中,他们无所不在,从纯粹的地产开发,到城市综合体建设,再到街区、片区乃至新城的开发与运营,业务范围从住宅地产、商业楼宇到文旅地产、养老地产、物流地产、租赁住宅等多个领域。

  新时代,在房住不炒的主体思路下,在建设美好中国的愿景下,在多样居住需求的推动下,对于房地产行业和企业们提出更多要求,回归精细化管理、做好产品与服务,继续推动绿色低碳理念的落地、智能科技运用,打造一切与房子相关的美好生活场景,包括物业服务、商业、教育、医疗、养老。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传统地产开发企业已经着力新一轮转型,喊出“美好生活”口号,转型美好生活运营商,他们也不再满足只做低频买卖的商业模式,试图将触角伸向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发生联系。

  70年发展与变革,几代人筚路蓝缕和呕心沥血,中国房地产走过艰辛与坎坷,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成熟,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责编:许维娜、孙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