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征求意见
天津北方网讯: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制造业立市”战略,水枪版合金弹头进一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按照全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近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有关单位,起草编制了《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划》明确了以下内容
①2021-2035年,天津工业发展的定位与目标;
②天津各区各功能区的产业分工;
③重点产业,如新一代技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在天津的布局;
④“三区一线”的划定(“三区”指重点发展区、 优化提升区和减量调整区三类政策管控分区,“一线”指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
⑤交通、能源、物流、环境等各类配套服务的完善;
⑥在产业升级、土地利用、园区配套、项目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引育、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工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总体定位
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水平,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创新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成制造强市。
分阶段目标
到2025年,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魔域海盗熊猫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产业体系与创新布局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加快新动能引育,推进增量转型、存量升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谋划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新一代通信、基因技术、类脑智能、无人驾驶、先进材料、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加快前沿科技探索与应用,推动产业加速变革。深入推进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转型。
集聚创新发展要素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工程,培育“中国信创谷”“北方声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创新标志区,加快构建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产业高地。
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校院所创新优势,加快培育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大学城、团泊高校区、国家大学城等创新研发集聚区,美眉草莓糕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科技园-生态城等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学-研-政-金”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强化创新载体对产业支撑作用。依托海河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依托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以“园中园”形式,培育和建设若干创新中心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合作发展平台。
构建开放协同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
布局原则
生态优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对占用生态空间的工业用地进行整体清退,确保城市生态廊道完整性。
产业集聚。以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加快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重点园区向主导产业集聚,打造一批有灵魂的特色主题园区。
资源节约。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推进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再利用。
产城融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空间由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升级,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互动融合发展。
区域协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以产业链为纽带和抓手,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政策协调,打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体。
总体空间结构
落实市域国土空间格局,强化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形成“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
两带集聚是指依托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进一步强化“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深化与北京的对接合作,财经927在线收听探索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机构聚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京津滨“智造新干线”建设。
集聚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北部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核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南部以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石化产业向南港工业区集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双城优化是指依托津城和滨城,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津城”核心区鼓励发展都市产业,规划布局都市产业园区,避免产业空心化。
“滨城”核心区集约节约土地,利用存量空间,加快现有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津城”和“滨城”其他区域以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和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严格控制产业类型,提高投资和建设强度。
智谷升级是指依托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建设成为“天津智谷”。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酷爱上海论坛控制并逐步缩减工业用地规模,以绿色产业、绿色业态为主导,以创新发展为核心,打造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组团联动是指外围各区以天津未来科技城、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宝坻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市蓟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为载体,整合联动周边若干园区,形成多个产业组团。发挥临近北京的地缘优势,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京津合作平台建设,形成承接北京、对接河北的重要支点,通过产业转移、对接协作,实现与京、冀协同发展,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业协同
构建对接北京、河北的区域产业发展廊道,进一步强化“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强与北京合作联系;提升沿海产业发展带内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对接河北,连接环渤海湾区的“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构建与海洋生态保护相适应的临海产业发展格局。
引导产业向津雄、京蓟、京宝等发展轴线集聚,预留发展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域合作示范区。
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域产业分工
围绕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按照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其他各区不超过4个主导产业的原则,确定各区、功能区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协同联动、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各区立足优势、合理布局,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市域产业分工格局。
滨海新区主导产业
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开发区为核心载体,集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含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生物医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汽车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高效节能及先进环保装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烯烃综合利用、精细化工、能源储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学药)。
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软件与服务、芯片及核心硬件、智能安防、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新能源(风电、动力电池、光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超导材料)。
天津港保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工智能)、装备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食品加工、机器人、车用氢能)、航空航天(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药)。
津城核心区(六区)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文化创意、工程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都市型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高技术服务和都市产业聚集区。
和平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
河东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技术服务业。
河西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设计产业(工程设计、工业设计)、高技术服务业。
南开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
河北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
红桥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数字文化创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环城四区主导产业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软件、集成电路、智能网联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药、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产业,优先培育新技术业态的前沿产业,打造新兴产业先导区、高端产业聚集区。
东丽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先进焊接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汽车关键零部件)。
西青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硬件及基础元器件、人工智能、软件、集成电路、大数据、5G)、生物医药(生物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汽车关键零部件)。
津南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生物医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前沿新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
北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5G)、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药、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新能源(太阳能、风电)、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通用设备制造、机器人)。
外围五区主导产业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动力电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高端资源转化落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打造区域转型升级示范区、产业发展协同区。
武清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医药(生物药、现代中药、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新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设备)。
宝坻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新能源(动力电池、氢能)、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
宁河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航空配套)、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关键零部件)、轻工(绿色食品)。
静海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动力及氢燃料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能)、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生物医药(生物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兽用药品)。
蓟州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轻工(绿色食品)。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以产业链为抓手,着眼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整体竞争力,强化串链补链强链,以链成群,以群固链,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01
发展目标
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全国一流5G 城市,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
02
发展重点
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领域,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研发创新,突破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区块链示范应用,发展量子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抢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宁河区等为重点,布局6个细分领域。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西青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区、津南区;软件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西青区;大数据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蓟州区;5G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西区、河北区、西青区。
生物医药产业
01
发展目标
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02
发展重点
推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仿制药与创新药发展,布局抗体药物、系统靶点药物等生物制品,推进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壮大生物医用材料产品、高端医用试剂产品,发展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布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干细胞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精准医学成像等重大前沿领域。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等为重点,布局5个细分领域。其中:化学药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生物药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现代中药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静海区;智慧医疗与大健康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
新能源产业
01
发展目标
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转型机遇,面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积极培育氢能等新兴领域,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02
发展重点
发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等领域,打造风电全产业链,升级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和光热装备制造工艺。加快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研发应用,发展存储材料、储运装备等配套产业,推进储氢、运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布局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型电网现代化技术、低碳综合能源系统等领域。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北辰区、宝坻区、静海区等为重点,布局4个细分领域。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宝坻区、静海区;风电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辰区;光伏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辰区、静海区;氢能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港保税区、东丽区、宝坻区、静海区。
新材料产业
01
发展目标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材料转型提升、关键材料技术突破、前沿材料应用示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02
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先进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领域,提升先进化工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能级。培育钢铁互联网、环境膜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新业态,突破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智能材料、新型环保材料、新型传感材料等研发生产。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东丽区、武清区、蓟州区为重点,布局7个细分领域。其中: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东丽区、津南区、静海区、宁河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武清区、静海区、蓟州区;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武清区、东丽区;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丽区、津南区、蓟州区;稀土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在蓟州区。
装备制造业
01
发展目标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着力发展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关键基础部件等,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业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02
发展重点
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产业,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智能成套装备。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等产业链,提升海洋装备产业竞争力。推动车辆装备、轨道装备、轨道交通设计和服务业发展,形成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发展泛半导体制造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电网装备等特色专用装备。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宁河区等为重点,布局5个细分领域。其中:机器人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辰区、武清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港保税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东丽区、津南区、武清区;航空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宁河区、静海区。
汽车产业
01
发展目标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做优整车、做大新能源汽车、做强智能网联车、做精核心零部件,鼓励产业间跨界融合,增强产业国际化水平,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
02
发展重点
突破整车设计、控制、节能、安全技术,推动轻量化、低耗油、高功率混合动力节能车型发展,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健全完善智能网联车测试体系,突破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引导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等为重点,布局4个细分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宁河区、静海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坻区、静海区;智能网联车产业重点布局在西青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津南区、宝坻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宁河区、宝坻区、静海区。
石油化工产业
01
发展目标
围绕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优化提升传统化工,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烯烃深加工、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02
发展重点
适度推动炼油产业从“燃油型”向“化工型”转型升级,加快促进烯烃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发展,建设高端新材料研发基地。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围绕大飞机、高铁、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需求,向下游专用树脂、高端聚烯烃、高端弹性体、特种合成纤维等方向延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03
空间布局
集中布局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其他地区不允许新建石化类项目。其中,南港工业区重点发展烯烃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能源储备等。大港石化三角地、大港石化园、经开区现代产业区和临港经济区维持现状、控制发展,禁止新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限制和淘汰类项目,可适度发展化工新材料。依托自贸试验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布局石化产业总部基地,研发、贸易、金融和物流服务中心。
航空航天产业
01
发展定位
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构建集研发、制造、维修、服务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建成国家探月和火星探测等重大工程项目生产研发基地,打造一流的航天器研制基地和测试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02
发展重点
以大型飞机、通用航空飞行器、支线飞机等为重点,加快研制新型无人机、大载重无人直升机,推进实施零部件配套项目,提升产业能级。增强运载火箭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制能力,实现长征部分型号火箭系列化生产,开展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建设卫星互联网系统整星生产线,打造卫星互联网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03
空间布局
以滨海新区、东丽区、静海区、宁河区等为重点,打造航空产业和航天产业2个细分领域。其中,航空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东丽区;航天产业重点布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