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8月11日,斑衣吹笛人 童话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医医院药房,药剂师按药方比例配制中药,免费发放给抗疫一线工作者、隔离群众等人群。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摄
图为仝小林。
张武昌绘
图为5月23日,医生在辽宁省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查看免费提供给集中隔离人员和重点管控小区内人员的中药成品。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5月12日,习大大总大大在河南省南阳市调研时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是各具特色的医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演变催生了以“态靶辨治”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创新体系。运用这一体系,无论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都可以得到妥善应对。
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f4的神秘花园中医能够以“调态”的方法恢复机体自稳态的平衡,同时以“打靶”的方式解决特定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等的异常。这种“态靶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是形成现代中医诊疗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体内自有大药
“调态”以调动自身抵抗力
记者:目前在很多国家流行的德尔塔毒株传染性更强,从中医角度看如何应对?
仝小林:随着抗疫战线的拉长,病毒发生变异是自然的。但从中医视角看,不管病毒如何变异,其背后的“态”无非寒热燥湿等,据证思辨、三因制宜,中医即可对突发疫情作出整体预判,并制定防治方药。
比如武汉疫情,冬时发病,患者寒湿征象明显,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寒湿疫。
今年的南京疫情,夏令发病,此时则需根据物候、气候、地域,以及患者的证候特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不论病毒怎么变异,网通传奇33wt纯网通中医有热去热,有寒散寒,有湿去湿,兼容理疗、八段锦等非药物疗法,把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去应对病毒入侵。具体治疗时,不管是针对疑似、轻型、普通型患者的“通治方”,还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辨证施治方,其总体原则皆为调态。
记者:何为调态?
仝小林:调态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手法,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所谓“态”,是中医对疾病阶段性整体特征的概括,具有“状态、动态、态势”三层含义,亦蕴含了审因和防果的内涵,体现了人体在一定趋势下不断变化着的主要矛盾。
中医将健康视作自身的动态平衡,擅用药物及非药物疗法(针灸、导引、推拿等)来调整人体的内稳态,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阴阳失衡时,www.tjgspx.cn人体的内稳态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偏态”,导致机体的抗邪能力减弱,外邪入侵或病理产物不断蓄积,最终导致疾病的出现与发展。
针对不同的“偏态”,采取相对应的纠偏方式,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使机体重新回归自稳态,这便是中医的调态之治。
记者:具体到应对新冠疫情,调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仝小林:对于新冠肺炎,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能做到的是第一时间去识态、调态,改变机体的病态表现(寒态、热态、湿态、燥态等)。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发现武汉市的气候以寒湿为主,通过对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定点单位收治确诊病例的调查,发现患者发病时亦多表现出明显的寒湿之象。且有证据表明,www.chunmiao.cn疫情高发地区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这些宏观信息皆体现出了新冠病毒“嗜好”寒湿的特征,这为新冠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方向。
因此,通过改变寒湿的“土壤”环境,新冠病毒这颗“种子”便不会生根发芽,从而获得临床疗效。而现代医学则着眼于“灭活种子”,通过抗病毒药物杀灭病毒,抑或是通过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遏制特定病原体的扩散及增殖。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时,并非直接消灭新冠病毒,而是通过调整患者的内稳态,使自身免疫系统“不卑不亢”,从而最大限度地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其实,应对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我们人体内自有大药,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保家卫国的士兵,当人体自稳态失衡,出现寒热燥湿之偏时,免疫系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就好比严寒中士兵拉不开枪栓,酷暑中士兵中暑晕倒一样。通过调态,受了寒的、中了暑的士兵就会满血复活,机体就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功能去抵抗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融汇现代新知
中医亦能精准“打靶”
记者:感觉中医“调态”思想在面对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是这样吗?
仝小林:是这样的,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刻强轴弱”“态强靶弱”和“个强群弱”三个方面。以“态强靶弱”为例,现代医学从微观层面探明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和机制,寻找到了许多微观的治疗靶点,进而通过精准打靶来治疗疾病。传统中医在解决宏观症状和体征方面经验丰富、疗效突出,但在调控现代理化指标及微观打靶方面则经验不足、相对劣势。
不过,在现代科技背景下,随着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中药亦有了精准打靶的理论支撑。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中医打靶,指中医药在宏观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及微观病理改变(影像学、理化指标、病理学等)两个层面的作用点,具体可分为病靶、症靶、标靶三个方面。
针对病靶的药,具有特定疗效,能去病根,比如青蒿素;针对症靶的药,能够缓解特定的症状或体征,比如解决头疼、胃疼、腹泻、盗汗等问题;针对标靶的药,能够改善客观的理化指标,比如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总之,拥抱现代科技,让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回归临床,中医药就可以“态靶”同调,发挥出更加稳定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记者:能否结合具体治疗解释一下“态靶”同调?
仝小林:以高血压病为例,有一类高血压患者脸红、手红、眼红、便干、口干,中医辨证(态)为肝火盛。治疗时,泻肝火即为调态之治,降血压即为打靶之治。选择什么中药既调态又打靶呢?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发现泻火药黄芩、夏枯草、钩藤等可以降压,这就是针对该类患者的“态靶”同调药。
汇通中西医学
态靶辨治体系应运而生
记者:那么,西医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仝小林:21世纪,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当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心因性疾病、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等多病因、复杂病因和不明病因疾病成为当代的主流疾病时,现代医学单纯“打靶”的治疗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上均有不足,存在靶点太多或靶点不明的弊端,这将严重限制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疗效。而中医擅长的调态治疗,恰好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来发挥整体调控的优势,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抓手。
记者:所以说,中西医的结合是必要的。
仝小林:是的。时至今日,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中西医结合领域出现了“病证结合”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这两种意义深远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如何有机融合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如何融合“宏观”与“微观”,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一种汇通中西医的诊疗模式——态靶辨治体系应运而生。
记者:这一体系的创新之处何在?
仝小林:态靶辨治体系的创新覆盖了中医的诊断、用药及剂量三个核心环节。一为诊断之创新,该体系提倡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为框架的“病证结合”模式,即结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从中医视角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完整过程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为关注刻下的辨证论治引入了时间动态的属性。
二为用药之创新,提出基于宏观态(证)与微观靶相结合的“态靶结合”用药模式,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回归到临床中,使得中医在降糖、降压、调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转氨酶等一系列指标上取得突破。
三为剂量之创新,通过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中药合理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需要看到,态靶辨治体系符合中医传统,在中医逻辑上是自洽的,因此应是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之路。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仝小林:道器不离,天人合一,是中西医汇通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态靶医学汲取了中医传统的“调态”理论,融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是对中医的一次全面创新。
“病证结合”突破了传统辨证刻强轴弱、个强群弱的局限,拓宽了中医对现代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治未病理论的落地;“态靶结合”在治疗现代疾病指标异常上突出了疗效优势,弥补了传统辨证态强靶弱的短板;方药量效研究则推动了中药剂量的精准化。
当代中医要拥抱现代科技、现代人文,要迎接新时代、新变革的到来。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和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协同创新,是未来中医发展的两条主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山之宝,远未枯竭。这就是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