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连续五个“零”的背后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8-24 22:3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报

(抗击新冠肺炎)南京疫情:连续五个“零”的背后

中新网南京8月18日电题:南京疫情:在连续五个“零”的背后

记者 申冉

8月17日,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书南京新冠肺炎感染者报告病例已连续第5天“零新增”,出院康复隔离人数达75例,全城清零高风险区、封闭小区陆续解封恢复正常……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个月后,南京正在逐渐“痊愈”,在这份来之不易的阻击战成果背后,是成千上万、奋战在一线的工作者、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是整座城市的全力以赴。

为让外地司机尽快找到核酸检测点,查检点的工作人员手画了一张简陋而温暖的地图。被采访者马明宏供图

交通管控:拦截病毒 为“爱”导航

本轮疫情发生之后,对于南京来说,不让病毒外溢到其他地区是最严峻任务之一。

已经从事交通运输工作31年的南京市江宁区交通运输局副大大马明宏,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到交通查验点的协调指挥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主要负责疫情高风险区——南京江宁区33个离宁查验点的工作。截至目前,整个江宁地区已经累计查验90万辆车次和110万人次,劝返15万辆车次和20万人次。”

在南京建邺区,隔离点的公安民警为正在隔离的孩子带去了书本。国武 摄

近一个月来,树木游泳的力量每天从早到晚,马明宏和同事们都奋战在一个个高速的卡口。

马明宏告诉记者,由于疫情来得比较突然,交通管制的初期,一些点位可能达到1万多辆车在排队等待检查,不会使用行程码、无法及时拿到核酸检测报告……各种各样的问题令一些出行民众情绪比较激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工作人员都要一一耐心地给予解释,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大家。”

江苏各地赶赴南京的流调人员打响了与病毒争分夺秒的战斗。江苏省疾控供图

他回忆起,在7月25日,340省道查验点查到了一辆安徽车辆,驾驶员的核酸检测报告已经过期,按规定必须劝返,“但看到驾驶员是位外地人,岁数也比较大,使用的手机还是老人机,fuqinjie对南京周边情况也不熟悉。工作人员当场给这位驾驶员画了张简单地图,一边画一边解释,指导司机尽快去医院检测。”

“据统计,在疫情发生期间,有超过1000名来自交通、公安交警、街道及国企集团的党员职工,参与到交通查验点的查验工作中。”马明宏说起了一个“200岁”的卡点班组,“这个卡点的四个志愿者,每个人的年龄都是50岁以上,却从来没说过苦和累,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高中学生深受感动,画下了抗疫中的温暖一幕。被采访者戴丙轩供图

“大家辛苦的背后正是民众的理解在支持着。”让马明宏和同事们感动的是,就在立秋那天,一个查验点上收到份外卖,给查验人员送来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逃出俱房间“外卖单上没写是谁送的,不过写着‘放下即可,不用电话给我,你们随便自取’。这份温暖让大家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胜利村100号的胜利:大脚板筑就“第一道屏障”

在本轮疫情期间,南京有不少小区因为发现确诊者而不得不封闭隔离管理。隔离疫情但不能让生活“暂停”,为了保障封闭期间的居民生活,南京街道社区的基层工作者筑成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屏障”。

在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康定里社区,自7月24日这里的胜利村100号小区出现确诊病例以来,社区大大、主任申镇就开始了连轴转的日程表,“24日当天连夜转运了确诊病例所在单元的35名居民,并对小区实施了14+7天过渡期的封闭管理。21天来,社区工作人员为小区内157户392名居民开展配送物资、收运垃圾、满足医疗需求、开展核酸检测等服务,直到8月14日16点30分,小区顺利恢复正常。”

“00后”志愿者走上抗疫一线。被采访者戴丙轩供图

“这段时间,每天上午7点半,各种生活物资会准时运到门口,福州三中家校互动平台我们近20名社工和志愿者将货物卸下后,身穿防护服奔走于各楼幢。由于胜利村100号是70年代的小区,没有电梯,也没有物业,大家只能靠着‘大脚板’一层一层爬楼送至每家每户。”申镇感叹,“以前总觉得穿防护服就是多了一件衣服,顶多热一些。但第一次穿着防护服爬楼为居民配送物资时,大概只送了一半,就感觉胸闷,体力严重不足。”

“这时候,总会听见居民隔着窗户喊:‘能不能让我们下去拿,天太热,你们会中暑的,谢谢你们’。小区里的一位孕妇还细心地给我们送来了小风扇,挂在脖子上刚好可以通过防护面屏对着脸吹凉风,让大家觉得凉在身上暖在心里。”申镇解释,“其实隔离的第一天,很多居民对小区封闭是有情绪、有牢骚的,但是当看到志愿者们辛辛苦苦为大家提供服务时,居民们就慢慢给予理解配合。几句暖心的话、一些暖心的支持,都让我们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这21天的陪伴里,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取得了胜利村100号的胜利。”

连日来,南京多个小区解封恢复正常,当地疫情正在趋稳向好。泱波 摄

流调侦查员疫情参谋员:精准缩小核酸地图是任务

从全市到部分区,再到精确某个街道……在南京疫情发生期间,多轮核酸检测不断缩小规模的背后,是流调人员夜以继日、赶在病毒前锁定感染者的战斗。

在7月20日南京疫情发生当天就奔赴禄口机场的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医师马涛,参与了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个流调和溯源工作。“当时我们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么传播的?还有多少病例?这是摆在大家面前急需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据马涛介绍,在禄口机场的前三天,白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入航站楼进行现场调查工作,像一个侦查员通过现场卫生调查,面对面访谈,收集轨迹信息,查看相关监控录像等方式在现场寻找任何可疑线索。“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一整天,当大家把防护服脱下时,衣服里全是汗水。”

来自街道社区、公安、税务、国企等部门的基层党员干部,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刻,坚守一线成为抗疫第一道屏障。李京琳 摄

“晚上回到驻地,就要针对重要的线索补充电话流调。基本上早期报告的每一个病例,我都打过电话、做过访谈。”马涛告诉记者,帮助病例回忆14天的活动轨迹并不容易,流调员需要一边核实印证信息的准确度,一边安抚病例的紧张情绪,“大家都把手机、充电宝、金嗓子笑称为流调必备三件套。”

“一份通过无数次电话和现场走访后完成的报告,必须包括病例在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地点发生的事件。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流调队员驻扎在前线,每天只休息2-3个小时。”马涛说。

到了后期,流调工作转入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和防控策略的指导,“7月31日晚10点钟,我们接到任务,在当天把南京前三轮核酸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尽快拿出第四轮核酸检测范围建议。”马涛还记得,疫情分析组立刻收集不同地区发现的病例、不同方式或途径发现的病例,以及病例的每一个活动轨迹和职业特点等数据进行全面讨论会商,在8月1日凌晨3点钟,完成了分析报告和第四轮核酸检测区域的建议,“后期这样的疫情分析报告一天要出两期,每期15页左右,可想而知流调员需要面对多少数据和信息。不过也正是这份工作,令南京的核酸检测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准。”

活跃在疫情一线的“00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南京”

在本轮疫情中,有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孔出现在抗疫一线。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陈鑫,是国内首个“00后”执证手语翻译。

国内首个“00后”执证手语翻译为听障人士赶录了手语抗疫视频 被采访者陈鑫供图

疫情发生后,陈鑫看到各处播放的疫情防控知识,却有很多听障人士无法接收这些有用信息时,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抗疫。陈鑫拿到一些有关德尔塔病毒传染方式、感染者症状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准确资料,自己通过手语方式录下防疫指南的视频,通过朋友圈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得到了很多听障人士的关注和点赞。

“其实我录制视频时,只是想帮助更多听障人士了解关于疫情防控的知识,没想到可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地表示,“希望这点微不足道的工作,可以让更多听障人士在疫情中保护好自己。”

南师附中高二学生戴丙轩的妈妈因为在机场工作,已经第一时间被集中隔离,“第一次和妈妈分开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妈妈在身边的日子,我经常会收到来自社区和学校的询问和关心,我也会把我自己的情况及时通过视频告诉妈妈。”

尽管妈妈不在身边,“宅家抗疫”的生活也没有难倒小姑娘,戴丙轩不仅自觉居家学习,还在网上分享了学长、学姐的志愿者服务经历,“我看到学长学姐们到养老院给出行不便的老人做核酸检测采样,遇到生病卧床不起的老人,就会跪着为老人完成核酸检测采样。还有一些同学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画笔,记录自己身边的防疫故事。我看到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警察或者是社区干部、志愿者,他们热心奉献的身影。我想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表达,就是‘你可以永远相信南京’。我希望自己也能把这份爱和关怀,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完)

  原标题:南京疫情:连续五个“零”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