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间,范海辛的性感历险记一条重磅消息迅速引爆财经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尽管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进行了部分“剧透”,但相较于此前大部分市场人士预期的“定向降准”,“全面降准”还是略显“意外”。作为今年首次降准,央行这次大动作到底有什么用意?货币政策是不是转向了?麻辣财经带你看看降准背后透出的信号。
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不搞大水漫灌
“既是意料之外,也是预期之中。”周五晚上,得知央行全面降准的消息,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如此评价。
预期之中,是因为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提出,“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前释放了预期管理信号。两天后,降准如约而至,是市场预期之中的靴子落地。
而意料之外则是因为,十八仙黄药膏在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仍然较大,欧美发达经济体通胀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央行没有采取近年来常见的“定向降准”方式,而是来了一次规模更大的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要知道,上一次“降准”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了。去年央行实施三次降准,其中3月和4月主要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两次均为“定向降准”。
近年来,为了应对经济低迷和疫情冲击,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普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大规模放水刺激经济增长,受到经济学界广泛诟病,也带来了今年的通胀压力。而我国一直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那么,围墙守护者2这次的全面降准,难道是货币政策要转向了?
显然不是。“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应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从央行的表态来看,此次全面降准,正是常态化货币政策的一次常规操作,鲈鱼产于哪里既满足了当前市场流动性需求,也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最终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因此,对于1万亿元的全面降准,不必过于“意外”,更不要“大惊小怪”,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字当头,取向不变。
“这次降准有空间,也有必要,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从空间看,7月9日公布的6月份物价数据显示,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PPI年内峰值已过,斑衣吹笛人 童话下半年物价总体可控,为降准打开空间。同时,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仍处于合理水平。从必要性看,降准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截至今年6月末,MLF余额5.4万亿元人民币,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并且7月15日有4000亿元MLF到期,将由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进行置换,降准不仅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优化资金结构,而且可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运行创造一个适宜的利率水平。
一部分人还担心,降准释放了资金,可能会刺激煤、钢等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进而推动PPI大幅上涨。
“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已对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加之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回落,基建投资增速难现明显加快势头,需求端增长潜力有限叠加供给端产能释放,下半年PPI涨幅将呈现见顶回落势头。在当前监管层已加大预期引导的背景下,本次降准难以对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推升作用。
意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今年上半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涨幅明显偏离供需基本面,中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大,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这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挑战。而从一季度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但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仍需要宏观政策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
央行此次全面降准,就是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而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表示,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当前,贷款仍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负债成本高企的问题,“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临时性、阶段性措施,其中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就达1.5万亿元。今年6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利民,采取6方面减费措施每年为企业和群众减负240亿元。“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在2020年大规模让利实体经济之后,2021年仍然继续采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息差呈现缩窄态势,特别是中小银行,受限于负债成本高企,息差回落显著。而随着对存款业务监管加强,“靠档计息”存款产品退出以及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受限,对中小银行负债渠道和稳定性冲击较大。所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不敢贷、不能贷、不愿贷”的三角困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降准之后,对银行来说,流动性更加充裕,资金成本更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都将提升。对企业来说,将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也有望进一步下降,融资成本更低。”董希淼说。
王青表示,降准可以向银行体系释放稳定的长期资金,既可以缓解银行长期流动性瓶颈,加大银行信贷供给能力,还可以直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推动银行在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过程中,控制包括各项收费在内的综合融资成本,力争下半年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小微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搞好跨周期设计,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责编:白宇、赵欣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