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夕阳” 托举“朝阳”── 天津市织密保障网提升“一老一colorcorrect.dlm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7-03 09:47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和平区四箴北里的正合馨“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colorcorrect.dlm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多样化养老服务。

2021年6月1日,天津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红领巾心向党”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和庆“六一”主题队日活动。

天津北方网讯:“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何让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对“一老一小”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勾勒出充满民生情怀的发展蓝图。为了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天津在探索新路径、打造新模式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脚步,托牢民生底线,加速补齐短板,优化服务供给,只为夕阳更美、朝阳更艳。

一老

让每一个老年人安享晚年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在我市300多万老年人口中,97%老年人居家养老,傲气仙宗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如何做好居家养老这篇大文章?民政部门俯下身子听民意,将老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捞上来”,瞄准“靶心”,因地制宜施策,用“绣花”之功,为老年人编织“幸福网”──

对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类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按照评估确定的轻、中、重三个照料等级,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00元、400元、600元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

依托照料中心(站)等社区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餐饮配送、便利购物、活动场所等服务,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目前,已累计建设照料中心(站)1257个、托老所16家。

为自理、半自理老人提供日托、周托、月托和季托等差异化服务,针对老年人“小病不出社区”的诉求,推进医养结合,鼓励支持医疗资源全面进入养老行业。

把机构内的服务模式、服务标准等引入社区家庭,水枪版合金弹头让居住在家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专业照护服务。

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按照自愿申请原则,对全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按照户均3500元标准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今年,受益人群扩大至低保、低收入救助家庭的高龄、失能和残疾老年人。

培育46家智能服务企业,落地社区119个,科技赋能,让“养老”变“享老”。

……

惠老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未间断。2019年,天津提出开展老年人助餐试点工作,这个试点不是在某个区、某个街实施,而是在全市各区都建设老人家食堂、老年人助餐点,面向全市老年人服务,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及特殊困难老人还将给予助餐补助。惠及30多万人的补贴,魔域海盗熊猫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民生为大,老人家食堂在津城老人身边“落地开花”,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受到老人们的欢迎,也让老人们告别了“吃饭难”的问题。

每天11时刚过,对于和平区庆有西里社区的居民来说,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家门口的老人家食堂。赵恩来大爷是这里的常客,他对记者介绍说,老人家食堂不光有午餐,还有早餐,价格也不贵,给的量也多,吃不了,剩下的打包带回家,美眉草莓糕晚饭也够了,“这真是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符合了我们的需求”。

每天中午在老人家食堂吃完饭后,赵大爷都会在那里与一起前来吃饭的老人唠唠家常,他说,老人家食堂不仅帮他解决了吃饭难题,还让他结识了许多新伙伴,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感觉日子过得挺充实。

让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一样安度晚年,这也是贯穿我市养老服务的主线。农村困难老人和城市困难老人享受相同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农村新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出台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体系……劳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老人也能享受“最美好的特权”。

去年,占地3000多平方米、我市首个农村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落地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这个白墙红瓦的大院是传统农村幸福大院的升级版,增加了包括娱乐健身房、农家书屋、老年大学等在内的多项服务功能,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享受一站式养老服务。中心可为本村五保低保老人免费提供餐饮服务,还能为其他60岁以上的老人和附近设施农业园区员工提供有偿配餐服务。日间照料功能,更是让农村子女从照顾父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

在夯实养老基础的同时,民政部门还向着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进攻”。河西区从满足中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按照“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群众参与”的思路,在区、街道、社区三级逐步开通使用统一互联互通的养老服务平台,助餐、助医、助急三项服务持续开展,线上与线下服务、现场与入户服务、管理与服务功能“三个融合”稳步推进。河东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南开区的养老服务监管模式、和平区的“嵌入式”服务模式,从“统一标准”到“百花齐放”,就是为了?路子,为有需求的老年人量体裁衣、精准服务。

为老服务无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是天津不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一小

让每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比健全儿童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等困境儿童是最困难最脆弱的儿童群体。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14年1月,习大大总大大在内蒙古调研时,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

总大大的嘱托,天津牢记在心。聚焦精准保障,强化关爱服务,民政部门多措并举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在提升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将各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情况列为市政府绩效考核“一老一小”工作加分项目,调动各区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召开现场观摩推动会、定期通报建设情况、深入工作难度较大的区调研等方式,督促各区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个区建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未建设的区也在推进中。

在涉农区成立关爱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弥补亲情缺失的爱心平台、倾诉烦恼的温馨港湾和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为一个又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关爱、带走孤独。

锤炼基层儿童福利工作队伍。着眼打牢基础、建强基层,按照对标对表、落地操作的思路,精心编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汇编和工作指南,做到全市264名儿童督导员和5441名儿童主任人手一册,推进基层儿童福利干部吃透上级政策、掌握业务方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5400余场,让党和政府儿童福利政策进村入居。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一人一册精细化管理,为基层开展精准关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适时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章立制步伐,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及补充意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等政策文件。实施孤儿等群体基本生活费动态调整,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570元,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提高到每人每月2590元,保障标准领先全国。

对困境儿童那份格外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政策上,还有实打实的行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全市儿童福利机构实施封闭管理、设置隔离区域,实施职工及家属动态“双监管”、儿童和职工集中管理“双封闭”、儿童接收一进一出核酸排查“双检测”。坚持两点一线,全程接送机构儿童就学,坚决阻断与社会病源的交叉感染途径。我市3家儿童福利机构583名儿童实现“零输入、零扩散、零感染”,未发生一起民政保障的儿童群体无人照料事件,这背后是一群人默默地坚守。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不缺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一人一联系”的原则,设立联系人,定期探查探访。建立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自身和家庭状况主动发现报告机制,依托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强化对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第一时间响应,区分不同情形,分类做好临时照料服务。

“我们将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各项权益;强化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每年培训率达到100%;把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积极培育儿童关爱服务类社会组织,引导发动劳动密集型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等儿童群体……”路线图已经绘就,相信生活在津沽大地上的每一个困境未成年人明天会更好。

对低保、低收入、失能等7类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按照评估确定的轻、中、重三个照料等级,每人每月分别给予200元、400元、600元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

着眼打牢基础、建强基层,按照对标对表、落地操作的思路,精心编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汇编和工作指南,做到全市264名儿童督导员和 5441名儿童主任人手一册,推进基层儿童福利干部吃透上级政策、掌握业务方法。(津云新闻编辑尹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