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既是孔祥瑞,人造人间奇凯达又不是孔祥瑞。”在孔祥瑞眼里,这个已经符号化的名字,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激励他继续奋斗的动力源泉。
天津北方网讯:“我既是孔祥瑞,又不是孔祥瑞。”在孔祥瑞眼里,这个已经符号化的名字,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激励他继续奋斗的动力源泉。
在天津港生产一线奋斗40多年,他常说,“当代工人,只有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有力量”“可以没有文凭,皮特老爹大战公鸡但不能没有知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执着追求,他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凭的码头工人,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蓝领专家”和全国劳模,先后组织实施了2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10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这些年来,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飞速增长,经过一代代劳动者的不懈奋斗,目前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1835万标准箱,正在向世界一流的绿色智慧枢纽港口迈进。这其中,孔祥瑞作为天津港第一代门式起重机司机,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俏模牌轻靓减肥胶囊为天津港的发展贡献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孔祥瑞的实践操作经验,比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设备的设计者掌握得更多,他技术改进的灵感来自现实生活。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这是孔祥瑞成为蓝领专家的“秘诀”。
1972年初中毕业,孔祥瑞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吃苦耐劳、勤学好问的他,总想着如何将工作干透、干精。工友们时常看到休息时间的孔祥瑞,也在不停地翻看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3366厨房连连看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
孔祥瑞的心思细腻,他有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日常工作中,他留意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
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但是,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神秘少林寺之玉龙杖传说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拆还是不拆?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孔祥瑞身上。孔祥瑞又仔细地听了听响声,随后说道:是轴承坏了,必须拆!
根据他的提议,公司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拆了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看起来完好,没有异常。
这让在场的人,为孔祥瑞捏了一把汗。
孔祥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他很快冷静下来,仔细思考问题所在。随后,他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了过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表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门机的故障被及时排除了。从此,孔祥瑞在单位名声大噪,也有了听音断“病”的美誉。
2001年,天津港建设亿吨大港,孔祥瑞所在的装卸队承担了2500万吨货物的装卸任务。设备、人员均未增加,但装卸任务却增加了近30%。为此,孔祥瑞带领技术骨干集体攻关,创新装卸流程,通过“抓斗起升、闭合控制合二为一”这一举措,成功挤出了15.8秒,让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装卸480吨,全年完成装卸任务2700多万吨,远远超过预定目标。此后,这套新的操作法推广到天津港各码头。
2006年,天津港加快推进“北煤南移”战略,孔祥瑞在天津港南疆港区迎来了世界最先进的煤炭连续作业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在国内外尚没有借鉴先例,但孔祥瑞迎难而上。他边学边干,不断总结实践中的各项经验,并组织编写了全国港口第一本系统设备故障维修技术指南,将生产线日常保养和维修的442项做法加以总结归纳,供一线工人解决“疑难杂症”,实用性强,深受欢迎。
“只有一个孔祥瑞远远不够”。国家可以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设施,引进拔尖的人才,但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无法引进,只有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培养。我国港口的快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孔祥瑞这样的技能英雄和英雄的群体。
因此,孔祥瑞所在的操作队,一直坚持一种叫“自助餐式培训”方法。每周五下午,工人们都会齐聚一堂,探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集思广益搞创新。在孔祥瑞的带领下,该操作队以优异的成绩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队内先后涌现出省部级劳模2人,多人成为全国和天津市技术能手,成为港口生产的主力军和突击队。
近些年来,天津港集团参照“自助餐式培训”方法,在全集团推行“孔祥瑞大讲堂”;天津市总工会也参照天津港,在全市开展类似的“劳模大讲堂”,无数个“孔祥瑞”先后涌现。
如今,早已退休的孔祥瑞仍每天忙碌在天津港生产一线,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多年来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一线职工。他说:“我将继续发挥光热,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为天津港带出更多年轻的‘蓝领专家’。”(津云新闻记者 陈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