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作为华侨最多的国家,3366厨房连连看具有良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印尼政府加强了对传统医学的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等人在《印度尼西亚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的研究中写道。该研究是科技部国际合作培训项目“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高级研讨项目”的组成部分。
赵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截至2017年,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为这些国家人民带来了传统医学服务。“印尼政府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合作,中医可以作为印尼医疗保健体系的补充,神秘少林寺之玉龙杖传说发挥独特优势,造福当地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印尼有良好的中医基础
印尼是海外华侨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医药海外传播最早到达的国家之一,有良好的中医发展基础。
中国与印尼的交流始于东汉时期。在五代后唐时期,战乱导致大量中国逃难者移居印尼,中医也被随之带去。16世纪,印尼成为荷兰殖民地,孤岛惊魂三角洲秘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印尼谋生,中医开始在印尼盛行起来。当时中药店仅须向殖民政府申请执照便可营业,中医师在当地可自由行医。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因患肾结石接受了中医针灸及汤药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这吸引了印尼政府对中医的更大兴趣。随后,中国中医专家队受邀前往印尼雅加达医院,给当地医生讲学,为当地医院引进针灸疗法打下基础。
1963年,终极螃蟹大战印尼卫生大大萨特里奥教授指示吉普托·曼格高科索莫纪念医院试点成立针灸科,开始针灸研究与临床治疗,这是印尼政府第一次在政策上扶持中医的发展。
1975年,当地中医从业者在印尼卫生部注册成立了两个中医非政府协会:印尼中医药协会和印尼针灸协会。在协会领导下,中医师开始团结一致,共同谋求发展。
“印尼当地中医师大部分是印尼中医药协会的会员。数据显示,该协会有9个分部,约有1500名成员。”赵静说,名白雅美部分中医诊所也兼顾当地慈善事业,如东爪哇省的广濑中医诊所和同济医学会等会定期前往社区举行义诊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这使中医越来越受到当地居民的关注。
赵静介绍,1992年9月17日,印尼国民议会通过了“第23号卫生法”。该法由总统签署,并将传统医药学列为通用药物,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范围的一种也得到更多支持。1996年,印尼卫生部公布法令,允许针灸师进入印尼医疗机构行医,但法案也明确规定只有持有西医执业资格证并接受过针灸培训的医师才能诊疗。2008年,印尼医学委员会批准了《医疗针灸专科教育标准》和《医疗针灸专科能力标准》,这两部标准的颁布使针灸行业在印尼的发展走向规范化。
“2017年报道显示,印尼拥有注册中医师近2000名,印尼本地中医师约占8%。据2018年印尼卫生部统计,在印尼各地区共有45家针灸诊所,13家政府医院设有针灸科或提供针灸治疗。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有许多设有针灸科的综合医院。针灸科常见病种包括运动损伤、不孕、肥胖等。”赵静说。
以教育带动中医药传播和发展
赵静表示,尽管目前针灸已得到印尼政府认可,综合医院可进行针灸治疗,针灸学也已被纳入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目中。但由于政策立法不完善、语言障碍等原因,中医药在印尼的发展也存在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中医药传统理论接受度不足等问题。
早期印尼中医师多采用师承和海外留学两种方式学习中医。自1956年中国厦门大学成立中医函授部开始,之后9年里共有300余名印尼人来华进修学习中医或针灸。1983年,印尼中医药协会成立中医传统学院,这是雅加达卫生部承认的学院教育,结业文凭被可作为申请传统医学行医执照的根据。
然而,语言的障碍和教师队伍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当地的应用、传播和发展。印尼语是当地主流语言,中文和印尼文表达习惯有明显差异。而中医药学习内容具有专业性和独特性,增加了印尼本地人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专业术语的难度。印尼当地的中医药教学体系需要更多精通中文和印尼文的双语教师,但是由于精通双语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因此合格的中医药教师队伍较缺乏。
赵静认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能带动中医药在印尼的传播和发展。“印尼中医药协会等印尼当地中医协会可以组织协会骨干成员编写符合印尼语言习惯的中医学教材,将中医理论知识体系进行简化,尽量保留中医药理论核心,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建立符合当地人才培养需要的中医药教学模式。另外,发挥当地华侨众多的优势,重点培养一部分精通中文和印尼文的华侨中医翻译员,帮助培训各地中医药教师准确地表达各个专业名词的含义,建立稳定的教学与翻译队伍。还可联合印尼其他医学院开设传统中医学方药课程,利用网络创新课程讲授模式,如利用互联网制作一系列高质量的中医药网络公开课。最后,鼓励印尼中医药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机构,创立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完善中医药人才培训模式,鼓励中医药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扩大中医药在印尼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