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具有审美性、工具性、教育性,林更新蒋梦婕散步文学本质上是人学。《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到底有哪些特点和侧重呢?
引导主体哲学省思,考察学生思考能力好的作文题目不仅是对学生驾驭文字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检验。今年高考作文强调主体意识,凸显思考价值,体现哲学的思辨思辨,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近年来,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逃出游客旅馆如何培养思想上的定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此次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别强调考生的主体意识、思考意识,其中有6张考卷直接强调了“思考”或自己的“体验”“看法”。无论是全国新高考Ⅱ卷围绕一个大写的“人”字论述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还是全国新高考Ⅰ卷结合材料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无论是“浙江卷”对“得失观”的考察,还是“上海卷”对时间长河中“价值观”的思考,其本意都是在考察学生在面对不同思想观念时的态度,考察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题目看似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背后隐藏的是对学生所持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检验。这样的卷面要求,奥巴马抓大盗中文版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考作文体现的是“日常的当代”,是“行走着的青春”。高中阶段语文教育需要培养有思考自觉的学子,培养有生命体验和个人主张的大写的“人”,有“心”的人,“善”写的人。拒绝“标签化”,鼓励考生自由驰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体现匠心,开放中也藏“心机”,进一步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命题,都在精巧布局上体现了匠心。这些命题既相对开放,linruyouna又“暗藏心机”,这样的“心机”为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也为高考的“选拔”留下余地。比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系列漫画,天津卷作文素材中对于 “纪念日”的凝望与注目——“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高中阶段学生容易受限于单一视角,在看待社会现象和人生经历时,习惯于简单结论、习惯于“标签化”思维。“全国新高考Ⅱ卷”“上海卷”“浙江卷”通过展现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多元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学生的惯性思维,有利于让那些同时具备多元视角和思想定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这样的命题,暴打书呆子既可以让更多学生觉得有话说,又在谋篇布局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其根据不同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开启自由创作的引擎,让不同能力的学子迈向更加广袤的空间。紧跟时事,注重书写伟大时代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考作文题目注定与这一重大时代节点有缘。这体现了大时代的命题,正能量的书写,充分发挥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全国甲卷主题作文“可为与有为”展示的青春价值——“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到全国乙卷以古人射箭为喻给当代青年追求理想的启示;再到天津卷“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青年学生将青春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书写所处的时代和脚下的土地,体现出伟大时代奋发向上的正能量。这样的选题和作文材料,让学生人人有话可写,也检验着高中语文教育的初心和价值归宿。从自身感悟出发,突出立德树人任务从出题方向来看,今年高考作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凸显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全国乙卷以汉代扬雄《法言·学行》中“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为切入点,引发考生对理想、修身、思想、目标、践行的思考,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承。清代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曾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与射箭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文科目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语文课标非常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全国乙卷作文题巧妙将考察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结合在一起。全国新高考Ⅰ卷从1917年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写就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出发,要求考生谈论感悟与思考,“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之语至今振聋发聩。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意志,具有独特功能。通过设置此类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一种导向。平时重视全面发展、热衷体育锻炼的考生对于本题目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可以写出有感悟、有体验、有温度的文章。总之,纵观不同考卷的作文试题,深深感到,作文教学最终考量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人文情怀,只有学生眼里有生活经历、阅读经历、生命体验的经历,心里有思考、辨识、判断的能力,笔下才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阙明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