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我替你们看到了建党百年的盛世100010网上营业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1-05-28 13:47

内容提要:在建党100周年之际,100010网上营业厅津云新闻记者专访了陈潭秋烈士的三子——88岁的陈志远老人,这位幼失怙恃的老人再次回想起自己的父母,思亲之感亦如孩童。坐在书桌前,温柔的日光均匀地照在陈志远背上,顺着老人的思绪,时间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回到那个为家泪满襟、为国血染袍的动荡年代。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天津北方网讯:100年前在动荡的中华大地上,共产主义犹如暗夜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100年前在澎湃的炎黄子孙心中,中国共产党的召唤抹去了他们眼中的迷茫,激发了骨血中的革命力量。100年前1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从上海辗转到南湖见证了永载史册的辉煌历史时刻——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这13人之一、来自湖北的代表陈潭秋不仅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奠基人,更是为解放全中国这一理想信念奋斗者、牺牲者。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津云新闻记者专访了陈潭秋烈士的三子——88岁的陈志远老人,这位幼失怙恃的老人再次回想起自己的父母,思亲之感亦如孩童。坐在书桌前,温柔的日光均匀地照在陈志远背上,顺着老人的思绪,时间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回到那个为家泪满襟、为国血染袍的动荡年代。

  生于革命之家 自小立志报国

  “我的父亲出生于1896年1月4日,家里是个大家庭,父亲兄弟姐妹10人,我父亲排行第七,爷爷在外教书、奶奶主内管家。”陈志远回忆说,“由于家里人都有文化,空心计家里父辈有5个人参加了革命。”

 

  陈志远的二伯父陈防武创建了农协组织,国共合作时被选为国民党黄冈县党部农运大大;三伯父陈春林是县农民协会的负责人;五伯父陈树三参加过同盟会、创办过“聚星学校”,他还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后,赴南京筹建“临时政府”,在南京陆军部任要职;八叔陈荫林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任教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

  “我父亲深受五伯父的影响,他给父亲和我八叔讲孙中山思想,还让他们注重学习外文,告诉他们外文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陈志远说。在陈树三的点拨下,陈潭秋在武汉大学、陈荫林在北京大学都学习了英文,而且在大学时期接触了进步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

  陈志远说,有一次他五伯父和父亲、八叔去村里的陈策楼,五伯父当即出了一幅上联考我父亲“陈策楼上谁陈策”,我父亲当时对上的下联是“独尊山前我独尊”,可以说那个时候,我父亲的头脑里已经正在思考如何改变中国了。

  “1919年,我父亲跟着武汉学生去上海参加学联成立大会,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给了他们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刊。我父亲深受启发,他回武汉之后,办学校、办报纸,宣传革命思想。还在董必武的学校里与八叔一起教英文。1920年秋,我父亲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莫桑比克射击法后又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学校组织青年读书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我母亲徐全直就是当时读书会的成员。”陈志远说。

  伉俪携手革命 骨肉颠沛流离

  1921年7月,作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陈潭秋和董必武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其他代表一起,完成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会议之后,陈潭秋利用教书的身份做掩护,成立人民新闻社、为报纸供稿,宣传革命。此后又支持参与了二七大罢工,罢工被镇压后,陈潭秋被通缉,派到了安源。此时,徐全直也追随着陈潭秋的革命步伐,前往安源开展革命宣传工作。

 

  “我父亲和母亲在革命中产生了感情,1924年他们结婚在一起。”陈志远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陈潭秋心系国家存亡,虽然心里惦记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但是他依然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1926年9月初,北伐军攻克汉口、汉阳,包围了武昌城,陈潭秋在被围的武昌城内,坚持40多天,做好了北伐军的内应工作。此后,斗罗大陆之轮回天瞳他又走南闯北,在华中、华东、华北、东北都留下了他革命的印记。

  “李大钊牺牲后,我父亲曾于1928年两次来到天津工作,恢复遭到破坏的北方党组织,在天津组织出版了刊物《出路》,这本刊物现在就保存在周邓纪念馆中。12月第二次来到天津的时候,我父亲还带着我3岁的哥哥。”陈志远说。

  随着斗争日趋激烈,在陈志远出生前夕,1933年 2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被迫由上海向中央苏区转移,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的陈潭秋在临行之前,给在湖北黄冈老家的三哥、六哥写了一封家信: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到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

  这份带着“托孤”意味的家书,提到的“快生了”的孩子就是陈志远。陈志远说:“我父亲曾说‘现在生活困难不是一家一人的事情,是大多数人的事情’,我能感受到父亲的心情,他要告别妻儿以及还有一个未出生的孩子,t骨大佐当时心情一定很难受的。而我母亲更难受,舍不得却又不得不把哥哥姐姐送走。但是,这就是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品格,那个时候的很多党员,都是舍小家、为大家,都要离开孩子的。”

  2月22日写完这封家书之后,陈潭秋就离开了上海,他没有见到2个月后出生的儿子。此时,徐全直独自一人留在上海,4月22日,陈志远出生后,徐全直一边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边继续与党组织联系,正当徐全直打算办理手续前往苏区的时候,他们平时秘密接头的联络点,被敌人盯上,当徐全直发现情势不对时,为时已晚,1933年6月20日,徐全直被捕入狱,关押在了南京雨花台。

  短短的2个月18天,这就是陈志远此生与母亲相处的全部时间。此后,陈志远经由一户潘姓夫妻的保护,由陈志远的三姨将他从上海带到湖北,又由八婶带回了湖北农村,此后陈志远一直由六伯父、六伯母抚养。

  母亲宁死不屈 父亲狱中暗杀 

  陈志远说:“我没有见过父母,我父母的事情我是后来听家里的亲戚们讲述的,亲戚们说,我母亲非常‘泼辣’,性子比较刚烈。”

  也正是由于徐全直耿直的性格,她在国民党的法庭上,揭露监狱当局任意虐待犯人、克扣犯人伙食的卑鄙行径,并拒接了国民党让其反省认罪来减刑的判决,她说:“宁为革命死,绝不去反省院。”国民党当局决定改判徐全直死刑。1934年2月1日深夜,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年仅31岁。

 

  “亲情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多年之后,我到南京拜谒雨花台,纪念馆外有很多雕像,我虽然没有见过母亲,但是我一看,就从中认出了我母亲。”陈志远说这么多年来他对母亲的想念之情一直没有停过。

  母亲牺牲时,陈志远还不到1周岁,相比较于母亲的牺牲,父亲陈潭秋的牺牲,让陈志远的印象更为深刻。他说:“我刚有记忆的时候,我的养父母就告诉我,我是谁的儿子,给我讲我父母的情况,告诉我,父母都是共产党,那时候,我看到别的孩子父母都在身边,我就更想他们了,但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母亲牺牲了,就总想着能见到我父亲。”

  然而历史总是难以遂人愿。陈潭秋1933年离开上海后,前往了革命根据地,后又被派往莫斯科工作。在苏联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在那里的革命后代们讲述他们父母的故事,撰写了回忆党的一大的文章和东北抗联的革命烈士传记等。此间,陈潭秋多次申请回到国内参加抗日,直到1939年5月,陈潭秋接受组织安排回国,前往乌鲁木齐工作,在1939年至1942年4年多的时间内,陈潭秋坚决执行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三项任务:保障新疆为中国领土,不被帝国主义抢走;保证抗日战争后方稳定,保障国际交通线;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状况。

  但是,那时候新疆军阀盛世才与蒋介石勾结,掀起反共逆流。1942年9月17日,盛世才派他的卫队以“请谈话”为名将陈潭秋、毛泽民等五位中共驻新疆负责人软禁起来。1943年2月至3月,陈潭秋等5位中共负责人被投入了新疆第二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他的脚底板都烂了,但陈潭秋拒绝在《脱党声明》上签字。1943年9月27日深夜,黔驴技穷、恼羞成怒的盛世才用绳索秘密绞杀了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3人,那时候陈潭秋47岁。

  “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没有亲耳听过他的教导。”这也成为了陈志远内心的遗憾。

  见证百年辉煌 不忘精神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志远被接到武汉上高中,由于消息隔绝,他也是在那个时期知道自己的父亲陈潭秋牺牲的消息。“我立志当一名法官,我应该为革命烈士‘报仇’,判处反革命。”陈志远说。

 

  不过,1953年6月,参加高考的陈志远最终报考了天津南开大学,进入了历史专业进行学习,毕业之后留在了南开任教。“当时武汉的老师,让我大学毕业之后回去呢。”老人笑呵呵地说自己“食言”了。

  在南开求学期间,陈志远于1954年4月26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那时候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我就想入党,想参与世界革命。当时我暗下决心,要活到80岁,能尽可能地为国家、为党多干一天。现在已经赚了8年,我88岁了。”

  由于在南开大学求学、工作经历,陈志远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对于自己父母的故事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有一阵子,我是不愿意提起我父亲母亲的,因为一回忆起来,我就很难受,我到现在还不愿意想他们牺牲时的情况,很多记者找我约稿、写东西,我都拒绝了。”陈志远说,“直到周恩来逝世的时候,我讲了很多大大的故事,我一边讲、一边流眼泪,那时候,我感觉烈士事迹可以教育人,我开始收集父母的材料,进行讲演,做宣传工作。”

  这些年来,陈志远一直用父母的革命故事鞭策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我对自己孩子也说,提醒他们烈士的后代,做好人、做好事,把工作做好,让他们记住爷爷奶奶是怎样牺牲的。”陈志远说。

  这些年来,陈志远曾经三次去过新疆,去看看他父亲曾经工作和牺牲的地方,也去过南京雨花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女儿入党的时候,入党宣誓安排在了一大会址,那一次还去了湖南,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破例让我上了‘红船’,我印象非常深刻。”陈志远说,父亲母亲及千千万万烈士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崇高的品德情操,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了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陈志远很早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很早就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百年辉煌庆、敬告烈士知!

  “我活到了建党100周年,我看到了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很好,取得了伟大辉煌的发展成绩,我要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而欢呼。”陈志远开心地说。

  现在,陈志远每天都过着规律的生活,每天坚持“三看”,即看书、看报、看电视。最近,他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自学,在他的桌子上,一套4册厚的《中国共产党史》,陈志远已经学完了一本,他说:“我要把这次学习与父母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学习之后发现自己还是理解不够深,学习党史非常有益。我现在虽然是老人了,但是我希望后面还能讲党史,帮助青年成长。”(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息明亮)